石钟山激情燃烧的阅读

前段时间,随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军歌嘹亮》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的热播,石钟山的名字也渐渐地为众多的老百姓熟知。在推出了 13部中短篇“父亲系列小说”后,石钟山近日又推出了一部歌颂母亲的小说《玫瑰绽放的年代》。这部小说刚一推出,就引来了几十家影视公司甚至企业,要求买断该作品的影视改编权。

    《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开播,石钟山火了。《军歌嘹亮》一播,石钟山更火了。《玫瑰绽放的年代》还未拍,石钟山的名字已经传遍了大街小巷。在此之前长时间不被关注的一个作家一时间成了焦点人物,对于他的经历本报读者有着些许的好奇。本报记者日前走进了石钟山的阅读生活,为读者探寻到了生活中另一面的石钟山。

说起阅读,语速更快  很多人都知道,石钟山说话有个特点,那就是语速快。但当本报记者和他一说起阅读时,他的语速更快了,仿佛生怕一停下来就会被记者打断。

  石钟山说,从前的阅读为他创作小说打好了技术方面的基础。他的阅读与根据其《父亲进城》改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他早期的阅读属于自主式的盲目式的阅读,后来则变成了目的性很强的阅读。

  从小的时候,石钟山的阅读量就很大,但很杂。不管能不能读懂,爱不爱读,那会儿见到名著他就读。17到 20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只要能找到的他都读了。

  国外比较经典的一些文学作品像莫泊桑、巴尔扎克、海明威等名家的作品他大部分是在部队时读的,那会儿一有时间他就读,就连每天工作时机器的轰鸣声都不能阻挡他读书的热情。刚当兵那会儿他每月的津贴只有 7块钱,后来涨到了 9块钱。除了买些牙膏牙刷外,他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用在了买书上,那时每个月至少要买两到三本名著。那段时间,读书对石钟山来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觉得每天要是不读书就觉得这一天白过了。

  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他开始挑自己喜欢的书阅读。但说起阅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时,石钟山说有两个人:一个是海明威,一个是杰克·伦敦。

  从他们的作品中石钟山能找到相同感,他们写的都是那种不服输的硬汉形象。石钟山从中学到了很多,比如人性还可以这么去提升,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语言还可以这么用。

    “不管别人认为是不是名著,你只要自己读着激动,你喜欢,这些作家的作品对你就是最有益的。像米兰·昆德拉、尤利西斯的作品,你不能说他们的作品多么伟大,如果他们能给你提供一个文学样式,那对你就是有用的。一个作家他名气的大小无所谓,重要的是他能否给你带来有用的东西。”石钟山现在的阅读目的性很强。他不喜欢在读书的热潮中去跟风。就像有句老话说得那样“别人喜欢的不一定就适合你”、“鞋子只有穿在自己脚上才知道合不合适”。

  看到石钟山的书柜中摆放着很多中外古典的作品,本以为他只喜欢古典的文学作品,谁知说起中国的当代作家,石钟山的语速更加地快了。

  “古典的作品给我提供了一个平台。中国的四大名著对我的影响也很大。《红楼梦》教会了我场景恢复的能力,在这方面,《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因为是本土创作,所以我对国内作家的作品也很关注。像《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一些文学期刊我基本上每期都看。看完之后,我就知道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知道自己在中国文坛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了。”

  “当代的作家群中,我比较喜欢王蒙的《青春万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但这种喜欢都是阶段性的。刘震云、刘恒、贾平凹、陈忠实、池莉、方方、莫言早期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但相比之下,我更关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也许他们的作品没有那么有冲击力,但他们的作品能带给我一种鲜活的力量。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注生活的视角对我来说很有借鉴作用,他们的作品能带给我一种激情,会唤醒我。”石钟山说。

谈到写作,充满激情    “你把人生搞透了,就是把文学搞透了。”虽然石钟山已经写作了 20年,今天的写作也已经达到了写一部火一部的地步,但石钟山坚信,写出好作品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直接影响他的创作。

    “父亲系列”之前的写作对石钟山来说只是一种积累。“父亲系列”也是石钟山写作历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石钟山 1984年很顺利地发表了处女作《热的雪》,他很欣喜,以为发了一篇稿子后自己的作品会源源不断地发表,以为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如法炮制。其实不然,这期间他的发稿率是写 10篇能发 2篇。石钟山用了两年的时间摸索,后来的成功率开始高起来,他陆续在《青年文学》、《昆仑》等一些知名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