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大已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只有到大多数人都来关注艺术、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时,艺术才真正是大艺术。”艺术与每一个人有关,它属于每一个热爱美和自由的人。
“大艺术书房”是文汇出版社的著名品牌。三年来,“大艺术书房”聚集了朱德群、赵无极、林怀民、陆蓉之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近日,又有重量级的作品——《中国现代绘画史》(晚清、民国各一册,李铸晋、万青力著)、《蝴蝶是自由的》(著名音乐人陈钢著)隆重登场。诚如丛书主编肖关鸿所说,这些艺术华章走出了纯艺术的框架,把艺术的视野扩展到最广阔的领域,把艺术的触角伸展到过去人们并不认为是艺术的层面;同时,用更新颖的观念、更丰富的视角、更多样的形式来讨论艺术,给人不拘一格、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现代绘画史——晚清之部》是晚清绘画研究上一部重要的作品。晚清绘画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一向都为人忽视。一般认为其成就既不能与前代相比,本身亦无重要的创新;并认为画坛仍是由清代文人画的“四王”、吴、恽传统所支配,所以对晚清绘画之研究,迟迟未能兴起热潮,亦无具体成果。因此,晚清画史至今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空白。本书集结各方资料及画家作品,作了综合性的整理,目的即在提供读者对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促进对这段画史的重视与研究。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晚清无论在社会或文化方面,均面临极大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是西方之影响日益增强,其对中国文化所造成的冲击,决定了近百年来文化的路向。在绘画上,此一影响亦颇为显著,它反映在题材、风格、表现及赞助人的转变上。总的说来,晚清绘画虽然一向被视为是过渡时期的发展,但已具有相当鲜明的特色,它代表一种新文化的发展,其地位亦因上海及广州的重要性而影响到全国。到了民国时代,就产生了像齐白石及黄宾虹等杰出的画家。
《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是《中国现代绘画史》的第二卷,概括的历史时期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在这个时期中,国家时常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台湾则完全在日本统治之下。抗战时,由于国共两党分治地区的出现,美术的发展各有不同。而且因为抗战期间,艺术家大量西移,结果产生了新的艺术中心,取得了极有意义的新发展。同时,不少到日本及欧美学习的画家陆续回国,对美术的发展亦有重要影响,而国画与西洋画并驾齐驱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特点。这些欧美及日本所代表的新的思想与文化,在民国初年的社会中引起不少的争论,有的主张全面西化,有的主张折中中西思潮,也有的纯以保持国粹为主,没有一个清楚的解决方案。从国外引入的新画风最成功的是鲁迅介绍来的木刻运动。木刻运动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到抗战及战后,已成为一个艺术的主流。总的来说,在民国时期的30多年间,中国绘画虽然遭遇到不少的困难、冲击及变化,但都没有机会把中外古今种种极不相同的观点与理论加以融会贯通,构成一个新的体系。我们看到许多的酝酿与萌芽,但并没有见到灿烂的开花与结果。因此要完备新的体系,还有待以后的中国艺术家的努力。
与前两部美术史专著的“宏大叙事”不同,音乐散文集《蝴蝶是自由的》展示的是音乐家自由翱翔的灵魂。《蝴蝶是自由的》的作者陈钢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与何占豪合作)。《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因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双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最终化作一对蝴蝶。“蝴蝶”在本书中象征着艺术的自由和美好。这本音乐散文分为“蝴蝶的足迹”、“蝴蝶栖息的地方”、“蝴蝶是自由的”三个部分,从陈钢的父亲、有着“一代歌仙”美誉的陈歌辛开始,记录了陈钢的创作历程与艺术人生,深刻而感性地揭示出他“追求自由”的艺术主题。正如他所说,在逢遇“弦外之音”想要抒发时,就觉得五线谱不够用——得找几张稿纸来“爬格子”,“在文学中寻找音乐的对应”。
“大艺术书房”的编者称:“艺术之大已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专利。只有到大多数人都来关注艺术、创造艺术和享受艺术时,艺术才真正是大艺术。”艺术与每一个人有关,它属于每一个热爱美和自由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