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的上旬,陪柏杨先生的夫人张香华走在上海的福州路上,她轻轻的说,今年秋天,我们可以邀请你来台北,那时候,在台北要有一个柏杨的研讨会。从南京沿着苏南一路走到上海,十几天下来,从没听说她还有这么个打算,到了要回台北了才告诉我,后来我想,这一路她可能也在观察我的作为,看这个人是不是值得她邀请的人。
我知道去台北的路有多艰难,所以心里面除了装下些感激,就再没有装别的。
可是回到台北后她却不断的提起话头,并且似乎要付诸行动了,我终于按耐不住,很委婉的提醒她,单位可能不能够为我负担这笔经费。“我可以出呵”,她说,“我邀请你来的,当然会为你安排好的”。
作为六十年代生人,台北在我心中的模样,变了又变。
小时候,台北是阴冷的,那里有蒋家王朝,在一无所知的基础上,这两个字意味着恐怖;大学时代,台北是浪漫的,那里有罗大佑和费翔、有琼瑶和三毛,还有林清霞和秦汉,当然,还有柏杨;90年代,台北是富裕的,那里有台塑和统一。
直到新世纪开始,进入到出版界,才有了和台湾人打交道的经历,关于台北的印象,也好像越来越清晰,在我的心中,台北是文化的。
然而香华老师好像很担心我对台北的期望值太高,她总是不断的提醒我说,不象你想的那个样子,台湾已经金钱化了,将来你来了就知道了。
上个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远流出版公司的董事长王荣文,在台湾,柏杨的作品全部交给他出版,他说以前对大陆很多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到了大陆就想亲眼看一看,但是看到了也就失望了,没有说的那么好。人生很多事都是这样的。
准备了几个月,快要启程了,有一天打电话到柏杨先生家里,询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行程表上的安排来行动,因为我很想自己转转,看看当地的民情,还想考察一下台湾出版界的现状,这些都是行程表上没有的,那么我是不是要事先到什么地方去申请?“不要的啦”,香华老师在电话里有些感慨,“你要去哪里,没有人来管你!”
放下电话,才知道自己对台北真的很无知。我想在大陆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已经很了解台湾了,但是真的,知之甚少。
就是从这时候起,我打定主意在台湾的这十二天里,要记录一部我的《台北日记》。香华老师说,她已经为我预约了很多的人,可以排一个长队了。我很高兴,他们都是台湾文化知识界的名流,我的《台北日记》,不记阿里山不记日月潭,不记台中和台南,《台北日记》是我眼中的台北文化。
还有十二个小时,我将踏在台北的土地了!
2003年10月17日凌晨6点
背景介绍:
朱洪海,春风文艺出版社市场营销部主任,自2002年初至今,编辑出版了柏杨作品《柏杨回忆录》、《柏杨家书》、《我们要活得有尊严》。2003年10月,应台湾“中央大学”和柏杨夫妇邀请,赴台参加“柏杨文学史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会议论文《柏杨思想对大陆“八十年代人”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