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高龄的柏杨又来了。不过这次没那么咄咄逼人,书名不再如18年前《丑陋的中国人》般痛心疾首,而是锐气不足但睿智有余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不足不等于没有。尖锐是依旧的,柏杨再次提到了婆媳互仇、三寸金莲、廷杖制度、老师在学生脸上刻字等恶习,文章更对当代人的亲情、婚姻、衣食住行表现出一位智者的思考。相比18年前一往无前的批判勇气,现在的柏杨显得更加平和。开篇便说:“八十年走过崎岖路,凝聚为一句叮咛:人,之所以为人,第一是要自己有尊严;第二是要尊重别人的尊严,而且是诚挚地尊重。”
读来也许酣畅,但是,现实呢?柏杨是经历过地狱般的痛苦的人,所以他对“尊重”二字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尊严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内涵”。可是,在上海,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笔者在地铁里边读先生的新作,却不断听到这样的呵斥:“离我远点!”举目,原来是衣着陈旧土气的民工碰到了一位“体面”的先生;更有“滚开点”之类的骂声,是乞丐在车厢里逐个乞讨;而出地铁时,不容你走出车门,门外的人潮就硬生生地挤入,哪管喇叭里声嘶力竭:先下后上……尊严是什么?面对某城市“严禁民工上厕所,违者罚款50元”的标语,南方某报以《棒喝时代:民工何时不再受歧视》为题感言:“尊严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但愿这一愿望能够实现。”
看过一篇柏杨先生在香港接受采访的报道,有记者问,他曾经批评中国人丑陋,现在经过好长一段时间,中国人进步了吗?柏杨笑言:“要进步很难,这是文化导致的。不过,如果倡导诚实文化,以诚实做基础,提倡尊严、尊重、包容、理性,远离传统的‘谎言文化’,就是一个进步的开始。”进步的城市,究竟有没有开始进步?
在刚刚结束的韩国大选上,卢武铉当选新一届总统,一位选民说:“我之所以投你一票,是因为你能够让我们在美国人面前感受到尊严。”在同属亚洲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在不同的地方,几乎在同一时期发出了同一种声音: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