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蔚:开会的那天,李敬泽老师有一句特别感动的话,说每个人要安顿自己的灵魂。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工作者,他对写作的看法是只要会写字的人就有权力写作,对非专业作家,是回避文字工作本身带来技巧性的东西,更真实的展现心里变化深刻的过程。
白岩松:我觉得今天的话题与其说象徐老师说的名人出书也好,更重要是非专业写手加入到写作大军,为什么这个事情变成新鲜事了,其实是很有趣的事,我不知道鲁迅是否是专业作家,当然不是,他是学者。余秋雨也不是专业作家,他是学者,他用散文化的笔来写作。这种传统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的,我很难相信苏轼不是专业作家,他不愿意做朝廷的官,因为不如意才动笔。别人认为名人很如意,他可能还有新的想法,写书是一种沟通感和记录自己的心情,都出于表达的欲望。我觉得其实徐老师的文字有一种节奏,我看过报纸上转载他的东西,文字有节奏的时候,想表达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权力,我写得不好,但是我有权力写,这是最重要的。
徐小平:我攻击专业作家的这种情况,正如白岩松所说,世界各地除了中国以外没有专业写作的概念,我写作能够赚足够的钱维持生活,就继续写。写作没人买,就去洗碗,扫地了。我顺便攻击专业作家这么一个现象,这是计划经济带来的一个余波。因为有专业作家存在,好象存在名人写作不该写一样,好像写作是某种职业,这是当代文学堕落的原因和结果。
白岩松:如果最原始的冲动不见了,为写作而写作,这不是好的写作。最好的写作,是这一会儿不得不写,否则我难受,我心灵有一种巨大的需要,就有动力。我写过很多碎片,那是最代表我写作的,书还不是最代表我的,最代表我心境的而是碎片。比如看了一篇小说以后,嗷嗷叫要写。比如岳飞的《出师表》,书法写得太漂亮了。后记是这样写的,带兵路过一个池塘,看到岳飞的字以后,就想写点什么,正好遇到和尚,和尚要来索字,和尚帮了他的忙,写完后他说出了一口气。他不释放很难受,所以感谢索字的人。
徐小平:无论专业作家、非专业作家,总是良莠不齐的。名人写作也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出现。以电视群为代表,实际上名人写书背后隐藏着特别典型、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人们知道名人背后的故事和过程来学习,名人的烦恼可以和普通人分享。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愉悦和消遣。最多是在火车站和飞机场,遍地都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人,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共度这个时光,在我们当代确实没有文学名作,没有洛阳纸贵的,给大家带来了灵魂的升华,生活慰藉的作品,这个时候绝大部分是纪实性的。事实上丰富了我们的出版,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网友:名人出书多半是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大众口味,名声在外,赶一潮流,既是潮流,潮散流退,不能流传于世太长时间,请问三位,你们出书是希望赢得读者的口味还是想成为传世经典呢?
白岩松:中国已经几千年了,真正留下来的经典有几部。我们提起来只是四大名著,经过几千年的岁月,现在中国一年出的书有十万种。说名人出书精品很少,十万种图书精品有多少,比例或许不会比名人出书精品高一点。你的名字被人知道,矛头就会冲着你,而且你的发行量很大,写作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但是批评也是每一个人的权力,这是双向的,这是相辅相成,他可以写得不好,你也可以批评,督促人拿出好的东西。
郑蔚:借白岩松的话,特别想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比如对于我们三个人来说写作不是职业,人在面对职业感觉的时候是理性的,要求你越理性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而你在写作的时候是感性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变成只有理性没有感性,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很可怕。保留一部分感性的东西,让世界更丰富不是更好吗?
徐小平: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社会在这样的转型时期,特别是网友,有一种摧毁名人的情结,在网上骂美国,骂英国,没有人骂尼泊尔,没有人骂柬埔寨。讲到名人,其实网友们或者读者们忽略了一个现象,中国出版、中国文化商业时代、市场时代,随着名人出书的出现正在变得更好了。名人出唱片没有人说,拍电影也没有说,写书只是娱乐而已。文化业有严肃文化,也有娱乐文化,是整体的表现,今后这种现象越来越多。非授权的人写名人的书,美国就很多了,专门写名人越愤怒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人看,而且很合法,包括戴安娜的书有很多。中国现在没有出现这种东西,但毕竟要出现,大家一边带着快感买,一边带着快感骂你,这恰恰是中国社会走向多元、走向丰富、走向市场和自由,这个里面的必然现象,这是好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