煅铸文明--《中国断代史系列》编纂出版记

  史无前例,半个世纪,成就一套学术著作。本白色封面上,一条绛红色直线,凸出这样几个字:《中国断代史系列》。传统的圆形图腾,浅浅地衬于其后,彰显着古朴、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感。
    16部、1000余万字。部部来之不易,字字浸满心血。第一次由几代学者撰就的这套中国断代史,完整而系统地展现了历代历朝风貌,图文并茂,再现了文明演进史。
    学术之艰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1953年,出版一套由当代一流学者撰写的断代史,列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于是,谭其骧、杨宽王仲荦胡厚宣、邓广铭、王玉哲……全国各地的学术精英集于出版社的旗下。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首先交出《战国史》。当年,《战国史》出版,社会反响热烈,一版再版。20世纪60年代,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出版。
    不料,“文革”风暴,摧毁一切文化。王仲荦先生已经完稿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下册,无奈地被藏之高阁,尘封箧笥。1977年,云开雾散,先生得以重著书稿,将原稿分为《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这一写,又花去了先生整整8年的时间。
    学术之艰,在于社会因素。学术之艰,还在于一个难字。它不可能天马行空,一挥而就。它需要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毕生精力。漫长的50年编纂史,又留下几多让人流泪的故事?
    1978年,林剑鸣先生接受《秦汉史》的写作。那时,他40岁左右,英气勃发。待交出这份书稿,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林先生曾感叹:“在人生旅程上,能有几个10年?”不幸的是,当今天,这套崭新的《中国断代史系列》出版时,林剑鸣先生已经去世。
    胡厚宣教授于1954年与出版社签下《商周史》的写作合约。虽然名重学术界,在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上,少有人及得上他。然而,先生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在做着准备工作。1995年,先生正写作时,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先生之子胡振宇先生,挥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八年抗战”,终成这部更名后的《殷商史》。
    1998年1月,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先生逝世。撰著《宋史》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大弟子漆侠的身上。万万没有想到,漆侠也没有写成。2001年11月,一场急病,正值学术鼎盛期的他与世长辞。于是,邓广铭先生的又一弟子陈振,接手《宋史》的写作。陈先生励精图治,终结硕果。
    学术之严    撰著学术著作,必须“严”字当头。王玉哲先生在动笔《中华远古史》时,先构拟了3条写作原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做到理论性与科学性相统一。至1998年底,先生50余万字的书稿基本完成。这时,先生已86岁了,又遭丧妻之痛,朋友们便劝他稍改一下,交出去算了。但是,王玉哲先生不依。学术研究岂容半点马虎?他还是照计划写下去,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谁知磨难又临:一根电线将他绊倒,造成右胯骨骨折。待能够在床上坐起,先生就让家人把书桌放在床前,每天坚持写作,到1999年11月脱稿,又新写了10万字。
    对待手中的书稿,每一位学者几乎都严谨到苛刻地步。漆侠当年之所以没有写成《宋史》,正因为他手中的《宋代学术史》没有脱稿。他不愿意“一心二用”,想等《宋代学术史》脱稿后,再专心致志于《宋史》。没想到,这一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其实,林剑鸣先生的《秦汉史》,也早在1984年就完稿了。之所以迟迟没有交出去,是因为他当时正有机会去日本讲学,想到日本后再搜集一些海外学者关于秦汉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杨宽先生的《战国史》,经过两次“伤筋动骨”的大修改。1955年,杨先生完成《战国史》时,只有20万字。1980年,杨先生对《战国史》作了大幅度修改,字数从20万字扩展到42万字。重修后的《战国史》,在学术界受到广泛赞扬,一版再版。然而,没有几年,杨先生又觉得有些观点需重新审视,有些新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及时补进,决定对《战国史》再作重大修改。5年后,杨先生交出了修订本。这正应了一句话:学术之写作,白头可期,杀青无日。
    学术之鉴    学术之鉴,鉴之于出版人为煅铸文明所表现的那种执著与等待。上海人民出版社三代编辑为之付出了心血。为请到一位合适的作者,不仅编辑,出版社领导也“三顾茅庐”。几乎所有的作者,都曾几十次,乃至上百次收到编辑关于书稿的来信来函。胡振宇先生在《殷商史》的《序言》中特意写道:“本书得以写成,还要特别铭谢上海人民出版社……除了耐心等待和诸多包涵,更多的是关怀和理解。在写作的最后阶段,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两度北上,亲临寒舍,极致关怀。其间数度电话联络,促成本书以致整套中国断代史的问世……”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