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眼里的“生力军”是怎么写历史的

    11年前的9月1日,杨宽先生辞世,留下希望出版全集的遗愿。

  近日,《杨宽著作集》推出首批8种10册,其余将逐年推出。

  全集的出版,不仅完成了先生遗愿,也可以使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先生的学术成就,完整了解其史学思想及在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

  《杨宽著作集》今年首批推出了8种10册,未来应该每年都有成果推出。

  此次的8种10册,当是杨氏学术之最精华部分,分量极重。

  第一册便是《中国上古史导论》,这是杨宽的成名之作。中国古史系统纷繁复杂,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三皇五帝”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书中,杨宽通过对古史传说的系统探索,以传说中的人物为中心,将古史传说还原为神话,深入考察其历史背景,重建中国古史谱系。历史学家顾颉刚如此评价此书:“最应注意的,是一支生力军的加入,那便是杨宽先生的《中国上古史导论》的发表。”而此书出版时,杨宽年仅24岁。

  第二册《古史新探》则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其撰述着眼于西周和春秋社会性质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解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着历史分期问题,古史学界曾展开热烈讨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杨宽将西周春秋的社会结构和周代各种重要制度,如井田、乡遂、宗法、学校以及各种礼制作为研究重点,同时还着重探讨了周代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状况,试图通过具体而微的讨论,深入解剖周代社会结构,以便更准确地认识古代社会性质。

  第三册《古史探微》,原为《杨宽古史论文选集》,收录了杨宽主要的散篇论著,汇编了杨宽从土地制度到行政制度,从年代到文献,从神话到诸子的文章,论题丰富,亦是对前两册的拾遗补缺。阅读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还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西周史》和《战国史》是杨宽最广为人知的两部著作。《西周史》 记述了西周时期28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对西周历史最全面的研究,也是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杨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了解这一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对今天的我们继承传统、汲取历史智慧均有启发。

  《战国史》初版于1955年,后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杨宽根据新资料多次修订、补充和改写,经过半个世纪的完善,目前该书的内容已十分翔实丰富,观点显豁精审,是“中国断代史”系列中的经典之作。著名史学家王子今评价:“这部断代史研究的经典,不仅可以看作上一世纪古史研究高水准成果的一个纪念,又为学界新人提供了具有标范意义的学术样板。”

  读杨宽著作,除于对学术大有裨益外,亦能感受杨先生的人文涵养。

  杨宽的古文功底了得。他自小爱读名家名篇,并练习古文写作,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中学和大学。他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都用古文写成,比如《中国上古史导论》,340页的篇幅,以古文一气呵成,而当时多数学术论文已是白话文。

  杨宽嗜书如命,家中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多买书,他便勤跑旧书店,从中觅得不少有价值的古书,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帮助。

  杨宽读书,从研究古代史所涉经书、史籍,到英文、日文书籍,从史学、哲学到神话学,无所不包,中西兼含,其阅读范围之广,令人折服。

  由杨宽的学术规模生发开去,不由又让人想起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截取杨宽求学路上的一小段,或能对此问有所开悟。

  杨宽曾就读苏州中学,当时的校长汪懋祖,多方聘请著名学者担任教师或来校演讲。当时的老师有史学家钱穆、杨人楩等;当时来校作学术演讲的学者有章太炎、胡适、顾颉刚、张其昀、欧阳予倩等。对一所中学来说,这样的教师队伍真可谓“豪华阵容”,这样的演讲台真可谓“明星荟萃”。而苏州中学的前身是清代紫阳书院,书院山长或者主其事者常会延揽当时著名的学者讲学,可见,苏州中学的做法,乃是一种传统的承继。

  置身于这样的学校受学,为日后杨宽成长为一位史学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今日学校一味追求大楼之大、规模之大,未尝不是一种清醒提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