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的前世今生

  战前的萨达姆当然不会不考虑到美国的态度,然其毅然决然地出兵,一方面是误读了美国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则局限于地区领袖的视界。1990年初以来,传递到萨达姆耳中的都是美国寻求同伊保持良好关系的承诺。开战前两天,美国国务院负责中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凯利在众议院作证,当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干涉伊拉克可能发动的对科入侵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美国没有条约或义务出兵干涉。同时,作为地区领袖,萨达姆的视界毕竟有限,难以超越区域而总括全球,因此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冷战后国际格局出现的重大变化。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冷战的解体。“终结历史”的美国已不再视苏联为其争霸对手,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美国新的战略目标。在美国中东战略格局中地位已然下降的伊拉克,违反国际法,悍然入侵科威特,不仅成为破坏美记“世界新秩序”的地区挑战者,而且正好用来为冷战后美国确立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祭旗。
    1991年1月,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掀起“沙漠风暴”,解放了科威特,重创伊拉克部队。可以这么说,正是失算的萨达姆成就了“正义”的美国大兵。

制裁与核查:美伊上演“猫捉老鼠”    海湾危机期间和战争结束以后,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通过了多项针对伊拉克的决议,对伊实施全面、严厉的经济制裁和武器核查。其中经济制裁出于人道主义方面的压力,于1995年后,以“石油换食品”的方式逐渐得以松缓。而从1991年开始的武器核查,则是三起三落,危机重重,每到战争边缘,伊拉克才肯让步求生,美伊之间不断上演“猫捉老鼠”。 
    根据1991年4月3日通过的联合国687号决议,伊拉克必须向联合国申报其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以及包括使用材料和设施在内的生产此类武器的能力,并保证不再研制此类武器。决议还授权联合国秘书长组建一个负责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特别委员会来监督决议的执行,并督促伊拉克必须给予全面合作。
   1991年5月15日,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对伊进行武器核查。经过4年多,110个检查组的核查,1995年4月,特委会与原子能机构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核查报告,认为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的核查工作已基本完成,伊拉克完全丧失了研究和生产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然而,4个月后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使本已要划上句号的武器核查风波再起。
    1995年8月,萨达姆的两个女婿卡米勒兄弟叛逃,并向外界披露了伊研制生化武器的内幕。据此,特委会在一个农场发现了大批相关文件,并推翻了前份核查报告,认定伊拉克“隐情不报”,特委会与伊拉克之间围绕核查问题摩擦日增,并最终引发了第一次核查危机。1996年6月,伊拉克连续阻挠联合国核查小组进入巴格达郊区的军营和总统卫队等敏感地点。6月12日,安理会通过10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政府允许核查小组立即无条件、不受约束地核查伊拉克境内的所有地区、设施、记录和运输工具。但是,第二天,伊拉克再次拒绝武器核查小组进入有关地点。于是,美国立即增兵海湾地区,准备对伊实施军事打击。眼在猫就要张开大口,萨达姆这只狡猾的老鼠最终退缩,并于6月22日同意无条件允许核查人员检查。
    1997年10月,伊拉克核查危机再起。对没完没了的核查失去了耐心的萨达姆,以特委会已变成美国的工具为由,要求所有在伊的美国核查人员7天内离境,并禁止特委会使用美国U-2飞机执行监视任务,禁止核查人员进入总统官邸。10月23日,安理会通过1134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允许特委会和核查小组进入伊的任何地区、设施进行检查。6天之后,伊拉克报复性地宣布,驱逐联合国特委会和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美伊关系骤然紧张。美国以伊拉克的不合作为由,向海湾地区增派兵力,并于1998年1月计划对伊展开代号为“沙漠惊雷”的军事行动,恨恨“敲打”一下戏猫的老鼠。后经俄、法等国的大力调解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辛勤斡旋,危机才得以和平解决。
    1998年8月,特委会宣称发现伊拉克部分导弹弹头中填装过VX神经毒剂,认为其隐瞒了不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气急败坏的萨达姆决定部分中止与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第三次核查危机爆发。11月5日,安理会通过第1205号决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全面恢复与联合国所有武器核查人员的合作。14日,伊拉克作出妥协,接受了决议。11月下旬,核查人员返回巴格达,但在核查伊拉克社会复兴党总部时又与伊方发生争执。12月15日,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声称伊拉克未能与特委会进行全面合作,16日联合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人员全部撤离。次日凌晨,美英对伊拉克进行了自海湾战争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代号“沙漠之狐”。被惹怒的猫终于痛痛快快地恨咬了老鼠一口,但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也由此而告中断。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