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美国曾站在萨达姆一边 2003年2月20日,美国著名鹰派人物,此次海湾军事部署总指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记者招待会抛出了其“忙里偷闲”撰写的三套剧本,并指出萨达姆只要选择其中任何一套来演,危机都可和平落幕。第一套剧本是萨达姆遵守联合国1441号决议,拿出销毁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证据,并保证以后决不再发展这类武器,那么萨达姆可苟且偷生,保住其总统位子。第二套剧本是萨达姆自动下台,把位子让给他自己选定的接班人,但这位新领导人必须遵守联合国决议,销毁禁制武器,并保证不再制造。第三套剧本是萨达姆流亡国外。这与其说是拉姆斯菲尔德忽发善心,为困境中的萨达姆指点求生迷津,还不如说是对绝境中生死对手的调戏和侮辱。因为没有一个美国人比拉姆斯菲尔德更了解萨达姆。 2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架美国军运飞机伴着两伊战争的隆隆炮声,趁着夜色悄悄降落在巴格达机场。从机舱里走出的不是别人,正是现在的“倒萨”急先锋——拉姆斯菲尔德。当时,他虽然不在里根政府中担任任何职务,但与共和党高层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被里根总统选为秘密特使访问战火中的伊拉克,恢复因1967年中东战争而中断的美伊关系。最近解密的美国国务院档案显示,拉姆斯菲尔德与萨达姆不仅见了面,而且还热烈拥抱和握手。这次会晤之后,美国开始为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和武器援助,在两伊战争中,站在了萨达姆一边。 美伊的最早接触是在1954年,当时两国政府就缔结军事援助协定进行了换文。一年后,在美国的撮合下,伊拉克与土耳其签订了《巴格达条约》,成为抵抗苏联的中东北层军事联盟中的一员。1957年,意在遏制苏联向中东渗透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出笼后,伊拉克又成为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支持者。然而,1958年7月14日爆发的伊拉克革命,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也结束了美伊之间短暂的蜜月。革命后上台的“自由军官”卡塞姆政府退出了《巴格达条约》组织,全面转向苏联。由于担心共产主义力量在伊拉克乃至整个海湾地区扩展,美国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萨达姆所属的社会复兴党人,将其作为抗衡共产主义和可能推翻卡塞姆政权的力量。当时不少复兴党人流亡中东其他国家,美国与他们有过秘密接触。萨达姆60年代就是美国驻开罗大使馆中的常客。1963年2月,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推翻了卡塞姆政权,建立了以复兴党为主体的新政府,党外人士阿里夫出任总统。11月,阿里夫发动政变,将复兴党力量逐出政府。掌权后的阿里夫不仅没有改变1958年革命以来历届伊拉克政府的反美立场,相反还于1967年“六·五”战争后,断绝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1968年7月,以萨达姆叔父贝克尔为首的复兴党军官再次通过政变夺取政权,但令美国失望的是,这个曾被寄于厚望的复兴党新政权并没有改变对美立场,1972年与苏联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正式投入了苏联阵营。1978年9月,《戴维营协定》签订后,伊拉克又与许多阿拉伯国家组成了反美、反以的“拒绝阵线”。1979年7月,贝克尔因病辞职,萨达姆·侯赛因继任总统,美伊关系一仍如旧。 然而,1979年和1980年发生的几件大事,彻底改变了海湾地区的战略格局。1979年初,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积极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美国和伊朗关系彻底破裂,精心构筑的伊朗这根海湾“支柱”刹那间轰然倒塌。同年底,苏联军队长驱直入阿富汗,对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地缘利益构成了现实挑战。1980年10月,伊拉克进攻伊朗,两伊战争不宣而战。起初,美国基本上持中立立场,但1982年,伊朗在战场上开始转守为攻,担心伊朗输出革命,并进而控制整个中东及其石油资源的美国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改而积极支持萨达姆政权,于是便出现了上述拉姆斯菲尔德星夜密访巴格达的一幕。
海湾战争:失算的萨达姆和“正义”的美国大兵 尽管美伊两国在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曾经有过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分歧决定了这种合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种“临时联盟”。而刚从两伊战争中缓过劲来的萨达姆自秤有美国暗中支持,称霸中东的万丈雄心愈发膨胀,于是想借吞并邻近蕞尔小国科威特来试试牛刀。 伊拉克之所以要拿两伊战争中坚定支持伊拉克的科威特开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萨达姆个人统一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欲外,领土、石油、经济等现实利益也是驱动伊拉克动武的原因所在。伊拉克人一直认为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在历史上就为此龃龉不断。另外,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了阿拉伯兄弟一屁股的债,其中仅科威特就达120多亿美元。战后伊拉克曾呼吁大家看在“为阿拉伯民族利益”而战的份上高抬贵手,一笔勾销,但应者寥寥。这厢债主催得紧,那厢伊拉克财政主要来源的石油美元,却因国际油价的持续低迷而锐减,一急之下的萨达姆将此归罪于科威特超额偷产石油,恼羞成怒地挥师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