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小说真的是一些人批评影片的一个出气筒吗?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一种说法,小说《英雄》是一些人攻击影片的一个出气筒,一些人一时无从指摘电影《英雄》就拿小说《英雄》说事。这是因为,一是有人认为张艺谋比较傲慢,冷淡乃至得罪媒体,一帮记者心里憋着要灭张;二是因为在娱记圈中,一直分“张(艺谋)派”和“陈(凯歌)派”,两派谁也不服谁。当时看过电影的人极少,先行出版的小说《英雄》就成了影片的象征,于是,不论是“陈派”还是被“得罪”的记者,要批电影《英雄》,要贬影片,就拿书说事了。 对此,作者李冯说他并没有听到类似的说法。而王斌对此反应比较强烈。他不认为是具体哪个导演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媒体。他说,媒体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是沟通信息的桥梁。“有一些自称影评家的记者,既没有知识分子的立场、品位,也没有普通大众的情感和趣味。我们欢迎健康的批评,不论是严厉的、还是温和的,但是对艺谋所说的‘隐隐的敌意’,我们只有付之一笑。” 李冯亲自补充电影《英雄》缺失的情节 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光明书架”都认为,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很丰富的,而在电影中不能得以充分表现。一味批评电影没有故事,是不对的。 作者李冯的解释是,他搞创作,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是围绕一个原创故事来发展的,当然是其中更多地倾向电影。“在电影中,技术上有个难点,就是每个明星的戏份差不多,因为故事就是这样一个结构,这对我是个先天制约。大家觉得电影的故事情节不丰富,其实主要是觉得其中的感情戏不够解渴。这在小说中是有交待的。比如,第二个故事中,残剑冲铁桶阵,第一次是为飞雪殉情,在第三个故事中,残剑冲铁桶阵,是为了要阻止无名刺秦这个事,因为无名和飞雪一旦成功,就要去刺秦,残剑要从根上阻止这件事。可是这些如果都在电影里讲清楚,恐怕是容纳不下的。”“电影《英雄》更侧重视觉,而小说可以讲述得层次多一些,细致一些。” 对于已有的一些针对《英雄》电影及小说的批评,李冯说,东西写出来了,人家说好说坏,都是正常的,说好说坏,都说得通。他说,他认同张艺谋的英雄定义:英雄是胸怀天下的人。 据了解,在电影《英雄》上映以来,小说《英雄》的销售稍有下降。严平认为,现在盗版《英雄》遍地开花,也使正版的发行受到很大冲击。艾东则认为,小说《英雄》还是按文学书做的,按小说做的,与明星书不同,是常销书。“现在大家的眼光都被电影吸引过去了,电影映过之后,还是会有人来买书的。下一步书是不是会滞销?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小说中毕竟有电影中没有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