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小说版权之争始末

  “中戏社”如何争得《英雄》小说版权? 
  《英雄》小说真的是一些人批评影片的一个出气筒吗? 
  娱乐记者对影片《英雄》的批评,是否反映张艺谋与陈凯歌的矛盾? 
  作家李冯如何看待批评?李冯亲自诉说小说中的精彩情节。 
  《英雄》热映已有三周,票房早已过亿。而《英雄》的小说版权究竟如何为中国戏剧出版社争得,媒体数周来一直语焉不详。本周,记者从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探得谜底,中国戏剧出版社能争得《英雄》小说版权,全赖社长艾东与《英雄》的编剧之一王斌曾有同事之谊。 
  电影《英雄》上映以来,成千上万的观众争相观看,投资方能否收回投资,也已不再是众人关心的焦点。而对电影《英雄》,褒贬越来越多,传言也颇多离奇。褒贬之一是,电影没有故事,缺少情节;传言是,前一段对小说《英雄》的批评,反映了娱记圈内对张艺谋冷淡媒体的不满,以及娱记圈内“拥陈(凯歌)派”和“拥张(艺谋)派”的对立。另一方面,2003年1月4日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的全国二渠道图书订货会上,以及1月9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小说《英雄》走势依然看好,关于《英雄》小说版权之争,再次成为业界和读者关注的一个话题。 
  就此,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当事人,果然有许多内幕故事和惊人爆料抖出。 
  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与《英雄》编剧之一王斌曾是河北文联的同事
  因为有张艺谋执掌导筒,有海外的巨额投资,《英雄》的小说发行当然也被人看好,《英雄》的小说版权,也自然成为出版社全力竞争的目标。此前,各媒体报道此事时,都千篇一律地称:“中国戏剧出版社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获得该书的出版权。”对版权获取详情,都语焉不详。 
  最早向中华读书报记者透露消息的是负责此书二渠道包销的“光明书架”方面。消息人士称,这次“中戏社”能拿到版权,其实并无悬念,不过就是一个人际关系而已。“中戏社”社长艾东与张艺谋的编剧之一王斌曾是同事,而王恰是获取版权的关键人物。此前许多出版社都或找到作者李冯,或找到导演张艺谋,但都没有找对门,因为二人都不享有《英雄》版权,《英雄》版权早已一揽子卖给了投资方、曾投资过影片《卧虎藏龙》的香港精英集团。 
  记者随后向王斌和艾东二人求证,事情果然如此,但并非毫无悬念。 
  王斌说,他和艾东曾在石家庄河北文联同事,“我这个人不交酒肉朋友,而艾东我觉得是可以信赖的”。“李冯和制片方对我比较信任,所以能谈成此事。当然最初我也观察了一段,不是马上就答应谁,这主要是怕让李冯吃亏。书要出得有档次,李冯也不能吃亏,这两条要保证。” 
  曾于1988年开始在石家庄当过《长城》杂志主编的艾东,曾与著名作家、《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及现任全国作协副主席铁凝在河北文联共过事,王斌在河北呆的时间不太长,他算是王斌比较好的一个朋友。“说《英雄》的版权获得,一点悬念没有,也不准确。”——王斌说,“去年有一段时间,有好几家单位都说自己拿到版权了——从这个角度讲,还是有悬念的。但是就在许多人声称自己拿到版权的时候,我们正在和人家进行实质性的谈判。这个时候我们也在担心,是不是版权已经被别人拿走了?”“开始我找到王斌,他说可能性不大。过了三四个月,到了电影制作的后期了,王斌又打电话给我,问对版权还有没有兴趣?经过就是这样。” 
  艾东说,最后能拿下来,也是“中戏社”给出的条件最高,就是版税12%,首印5万册。投资方认为,有个数字,出版社的压力大一点,就会努力去做。 
    双方对合同理解不一,小说《英雄》提前出版
  2002年11月初,中国戏剧出版社与香港方面在深圳签订合同,《英雄》小说版定于12月7日上市。 
  很快,“光明书架”就介入此书的出版、制作、发行。由于对12月7日这一条,内地的“中戏社”和“光明书架”理解为这是发行、上市的最后期限,所以这边厢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半个月,书就出来了。没料想,投资方的本意是,希望书的发行与电影上映不要间隔太长,图书的发行只是电影的发行、宣传的一个环节,所以对小说提前上市有些许不悦。此事后经过沟通,双方达成谅解。 
  对此,“光明书架”的看法是,香港方面对内地图书市场不了解,如果按照他们的时间表,小说《英雄》肯定发不了现在这么好。“光明书架”总策划严平博士认为,作为一本电影书,小说《英雄》的营销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书做得品相好,二是书出版的时机好,借着电影的声势,互相呼应。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