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法国大革命史》认可这些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是各派别对“旧法国”进行的全面改造,进一步支持了“社会革命”说。而这些变革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性的,因为启蒙的世纪恰是反对“旧制度下宗教、社会结构、国家形式、传统、习俗等一切并进行全面批判的世纪”。思想的变革又是社会变革的源头。该书通过突出这种断裂性以及彻底性,让读者对启蒙背景下大革命的激进社会实验思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于此,《法国大革命史》的精彩之处便在于,在看似“断裂”之中,又未完全忽略各时期社会变革之间的细微继承关系。例如该书对君主立宪派、雅各宾派、督政府以及拿破仑等四个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完整叙述,明确了文教方面的三个共性原则:机会与公平原则、实用原则以及国家原则。该书既写出了不同时期教育政策改革循序渐进的过程,又表现出社会变革有时并不能完全脱离部分旧形式的残余而进行。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芝联曾在文章中回忆法国学者索布尔的来华讲学,索布尔经常向中国历史学者强调“历史研究中广博考证与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如今以完整面世的《法国大革命史》观之,作者们正是扎实地践行着这一点:不仅力图全面而客观地为后世呈现法国革命史的精彩之处,也尝试着能够在多个层面上冲破非此即彼的固有历史思维,以中国学者自身的视野进行历史书写,并深化了综合性和实证性这一史学研究的传统。
 《法国大革命史:1789—1815》 王养冲、王令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