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概论》丨洪银兴:中国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的维度


  本文摘自《中国经济学概论》(洪银兴著,格致出版社2024年1月版)第1.2节。


《中国经济学概论》
作者:洪银兴
格致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以财富范畴作为中国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提炼中国经济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经济学旨在对一定的社会经济进行经济分析,既要解释世界,又要指导改造世界。与一般的经济学不同,中国经济学注重的是经济规律分析。经济学要能准确解释世界,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就是对各种经济现象从经济规律上作出科学解释。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产生不同的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就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是尊重经济规律,提供按经济规律改造世界的理论,具体地说,提供按经济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

  中国经济学分析面对的是三个层面的经济:第一个层面是社会经济关系本质层面,涉及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分析,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说明。第二个层面是经济运行层面,涉及对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应的经济体制机制的分析。经济运行又分为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分析的目的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和安全。第三个层面是经济发展层面,这是发展中国家所特有的研究层面。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及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内容,不仅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还要提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理论,以及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的经济发展理论。包含了这些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核心学科并成为中国经济学各个学科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绝不为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加快经济增长和摆脱贫困成为经济学分析的着力点。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后的经济学分析的着力点转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按此要求,中国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分析有五个维度。

  其一,经济制度。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有其制度背景。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经济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一层面分析的目标是解决社会经济制度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就是解放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习近平所说的:“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3年2月7日。)经济制度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学研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涉及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类是基于一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它既要反映前一种制度的基本要求,又可能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也即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就有具体的制度安排,如企业制度、市场制度、财政体制、金融体制等。虽然这些体制有时也称为经济制度,但同前一种类型的制度是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相对稳定的,经济体制是可以随着发展的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因此经济制度分析,不仅涉及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而且要在坚持一定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寻求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这就涉及经济体制改革。

  其二,经济效率和效益。经济学的经济运行分析必然要进行经济效率效益分析,不仅涉及资源配置效率,还涉及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比较。马克思使用要素生产率概念,如土地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罗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学所要涉及的重要方面。此外,交易成本也成为制度效益的分析工具。用这些分析工具衡量经济效率和效益得出的结果,能够成为完善经济制度、改革经济体制和确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中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改革目标。

  其三,经济发展。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现代化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推进的。在低收入阶段关注的是通过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摆脱绝对贫困问题,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的现代化新征程是要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应地,经济发展就涉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问题。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