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国乐文脉 展中华文明——读《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如果说《史话》一书中宏富的史料是其给予读者的突出印象,那么在成书布局和行文逻辑上的从总到分、逐层推衍则是其另一亮点。相较于中国音乐史常见的政治史分期、文化史分期、文化地理分期三种历史分期,《史话》虽仍以朝代更替作为乐史发展的线索,但并未局限于学术研究的既定框架,而是将远古至明清的乐人、乐事、乐器、乐曲、乐舞、乐论等融为一体,通过系统的梳理和考证,从历史的维度归纳音乐流动的踪迹、钩沉历史发展的脚步。全书共分八章,即“原始林莽中的歌声”“飘着白骨的河道”“星空灿烂”“宽阔的河流”“百川入海”“大浪滔滔”“彩色的浪花”“巨流婉转”,通过每章标题即可清晰一览以古乐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历代传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交织的时间长河中呈现的规律性。

  在微观的内容阐释上,《史话》进行了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展开,不仅有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强调在更宽泛的历史沉淀、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解读音乐的发展及演变。一方面,尽可能地使用优美生动、充满诗意的文字表达,从音乐的形态特征和感性体验角度向读者介绍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方式、演绎内容等;另一方面,通过神秘的民间传说、凄美浪漫的文学作品、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情感真实饱满的人物传记等,把音乐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风俗礼仪活动等相联系,带领读者在历史与人文交织的时空脉络中,全方位了解音乐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功能和隐喻内涵,通过古乐的时代变迁精微深入地勾勒中华民族万年文明的流变。

  如果说《史话》一书中宏富的史料是其给予读者的突出印象,那么在成书布局和行文逻辑上的从总到分、逐层推衍则是其另一亮点。相较于中国音乐史常见的政治史分期、文化史分期、文化地理分期三种历史分期,《史话》虽仍以朝代更替作为乐史发展的线索,但并未局限于学术研究的既定框架,而是将远古至明清的乐人、乐事、乐器、乐曲、乐舞、乐论等融为一体,通过系统的梳理和考证,从历史的维度归纳音乐流动的踪迹、钩沉历史发展的脚步。全书共分八章,即“原始林莽中的歌声”“飘着白骨的河道”“星空灿烂”“宽阔的河流”“百川入海”“大浪滔滔”“彩色的浪花”“巨流婉转”,通过每章标题即可清晰一览以古乐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历代传承和多民族文化交融交织的时间长河中呈现的规律性。

  在微观的内容阐释上,《史话》进行了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展开,不仅有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强调在更宽泛的历史沉淀、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解读音乐的发展及演变。一方面,尽可能地使用优美生动、充满诗意的文字表达,从音乐的形态特征和感性体验角度向读者介绍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方式、演绎内容等;另一方面,通过神秘的民间传说、凄美浪漫的文学作品、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情感真实饱满的人物传记等,把音乐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风俗礼仪活动等相联系,带领读者在历史与人文交织的时空脉络中,全方位了解音乐在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功能和隐喻内涵,通过古乐的时代变迁精微深入地勾勒中华民族万年文明的流变。

求真思辨
考镜国乐源流

  抛弃假象,追求真实,是检验史学研究之本质。有学者曾言:“历史是事实,不是想象;历史是关于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及一般规律的事实与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对音乐史学研究者来说,其历史书写需以“史真”为基本标准,要能够客观科学地描述和阐释音乐的历史,通过思辨记录历史的音乐事象来探寻音乐发展的历史真实,揭示音乐发展的历史规律、为人类提供中国音乐历史经验借鉴。由于人们对历史认知的不同,史学家的史学观念和研究理念也受到不同时期史学派别的影响,以求真的态度、思辨的思维和批判的意识审视已有及新诞生的史料,才能尽量做到反映历史的本真。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始于叶伯和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受西方科学观念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史家开始重视音乐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以期通过音乐的改进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目的。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该时期的治史观念,在以“音乐为中心”的研究思维观念体现下,音乐史研究既重视从民间音乐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新材料,也强调人民群众的音乐创作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进入80年代,田青受到音乐史学多元化思潮的沁润,一方面综合音乐史学与哲学、美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去伪存真”“抽丝剥茧”的方法,对古乐的相关事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证和严谨辨析;另一方面扎根沃土、深入民间,以求真求实的文化追问挖掘、搜集、整理了大量来自人民、来自土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遗存,以佐证其对史料的再思辨。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