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国乐文脉 展中华文明——读《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中国古代音乐史话》自5月发布以来,凭借其丰富的内容与独特的呈现方式,迅速吸引了广大音乐爱好者和历史学者的目光,成为探索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门读物。全书分8章合计39篇小文,勾勒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生动景象,凭借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珍贵的图片、高质量的音频,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更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烈讨论。

  2024年9月16日,艺术学博士、信阳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师栗树在《光明日报》撰写书评《理国乐文脉 展中华文明》,该文章以其深刻的见解与独到的视角,引发了学术界及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田青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的文化门类中独树一帜。从人类历史中唯一有着近万年从未断流的文明长河中孕育而生的中国古乐,可谓博大精深、渊源有自。无论是传统乐器的“金石之声”,还是“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民歌戏曲,抑或对邻国音乐文化影响深远的乐谱、乐律、乐制,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从不同角度展现着浩如烟海、横无际涯的中国古乐独有的礼乐精神。中国古乐不仅能够不断吐故纳新、表现出无比坚韧的生命力,更传承着许多既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实践又符合当前和未来文化发展需求的宝贵内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执政观;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文化观;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价值观。时至今日,以古为鉴,在追溯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精粹和时代表达意义重大。

  怀抱着对中国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推广的初心使命,著名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音乐史话》(下文简称《史话》)一书于2024年4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再版。作者将多年来对中国古乐的探索研究与思考感悟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叙述风格浅浅道来,配以珍贵的史料文献和曲例音响,循着贯穿古今的历史脉络,承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秉着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时代精神,带领读者考镜国乐源流,追寻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听懂乐声中赓续千年的中华文明。正如音乐学家萧梅所言:“读懂了中国音乐史,也就读懂了中国。”

乐史贯通
勾勒中华文脉

  作为一部音乐史学论著,《史话》无疑有着完备宏大的成书体例、丰富全面的史料占有和严谨详实的辨析考证。虽然作者自称该著作为“小书”,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音乐史学界具有标杆性意义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尚未正式出版,其他同类研究尚未成书,《史话》的问世之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在历经40余年沉淀后的再版,依然被学界评为一部“大家”写的“小书”,能够令读者沉浸式体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音乐学家刘再生称其为“一部有智慧、有深度、长知识,娓娓道来,常读常新,高度浓缩的音乐史学读物”。

  《史话》以大量详实的史料作为音乐史撰写的基础。这些史料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的古代文献范畴,内容包括以历代官书正史为主的吕不韦之《吕氏春秋》、赵晔之《吴越春秋》、左丘明之《左传》、司马迁之《史记》、房玄龄之《晋书》、李延寿之《南史》、魏徵之《隋书》、刘昫之《旧唐书》、欧阳修与宋祁之《新唐书》等;涉及乐事、乐制、乐律、乐评、乐学、乐歌、乐器、乐舞等古籍主要以荀子之《荀子·乐论》、段安节之《乐府杂录》、陈旸之《乐书》、朱载堉之《乐律全书》、虞世南之《北堂书钞》、欧阳询等之《艺文类聚》为主,以及以《礼记》《易经》《诗经》《论语》等为主的文学资料。

  为了探求乐史贯通,书中不仅注重对上述“有文之史”的挖掘和诠释,还甄选别具匠心的历史绘画、浮雕、出土文物及古谱等“有形之史”为实证,如《文姬归汉图》《清明上河图》、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排箫》《建鼓复原图》、南朝画像砖《竹林七贤图》,以及《神奇秘谱》中的《广陵散》和《敦煌卷子》中的《琵琶谱》,等等。通过运用图像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将“有形之史”与“有文之史”相互印证,为中国古乐的渐次彰显奠定鸟瞰的宏观把握基础。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