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


  中国成语典故尽管是三言两语,但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我们脑际一直回荡着这样一种心愿:让口口相传以及文献记载下来的中国成语,精准地描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通史。这部《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十册本)成稿后,我们自认为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本书至少有三个重要特色:

  其一,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脉络。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这已是世所公认的不争事实。一部中国成语发展史,生动地展现了我们民族爱好和平发展的精神血脉。五帝时代,舜对禹提出了“允执中”的重要观念,这是以“中正”塑造民族性格,并要求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治理好国家。到了商代,商汤见有人“网布四面”,明确提出“网开三面”。“网开三面”(也称“网开一面”)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和平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唐太宗曾以此作为建设大唐盛世的思想武器。武王灭商后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更是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就把和平精神与礼让观念完美结合在一起。之后“言归于好”“退避三舍”“同舟共济”“不战而屈人之兵”“和而不同”以及“协和万邦”等成语倡导的和平发展的内在基因,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其二,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中国人在爱国爱民的情怀上是热烈而富于激情的。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完成了他的伟业后,将自己的血、肉、皮、毛全都献出,“化生万物”,无私奉献了所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等成语表达的都是先民对养育自己的皇天后土的感怀深情。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克勤克俭”“沐雨栉风”,商汤的“自我牺牲”,商王朝发展过程中有五代商王在王业衰微后成功实现了“复兴伟业”,孔子的“任重道远”,墨子的“兼爱天下”,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都是爱国爱民情怀的集中体现。至于苏武的“完节归汉”,高题的“以天下为已任”,岳飞的“精忠报国”,东林党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情满怀,掷地有声。正由于此,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贡献巨大。

  其三,展现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易》是《五经》之首,是中国最具哲学意味的一部传世经典。这部经典有六十四卦,其第一卦称“乾卦”,亦称“龙卦”,在乾卦的《象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这则成语,成了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主心骨。中国人的事情靠中国人自己来操办,只要“自强”了,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的无畏品格。“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铁杵磨成针”等成语,所表述的都是“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过一段激昂文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这里,司马迁以七大文化名人和《诗经》的作者群体为例证,说明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可贵之处在于“发愤”,在于奋斗。司马迁的这段激情文字,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发愤图强史。

  正是在浩瀚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化和召唤下,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虽然此“工程”完结了,但实际还没有结束,还要充实修改。其中必有错漏之处,诚望指正。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
郭志坤 陈雪良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年7月


作者简介
  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策划、主持编辑《中国通史》及“中国断代史系列”等多套丛书,与李学勤共同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等。

  陈雪良,历史学家,副编审,致力于通俗历史著作的写作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著有《中华远古文明之谜》《司马迁人格论》《春秋史》,与郭志坤合著《中华一万年》及“提问诸子”丛书等。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