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


  开天辟地、礼尚往来、围魏救赵、投笔从戎……悠久的华夏历史酝酿了成千上万则成语典故,它们是汉语言的精华、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华文明的积淀、古人智慧的结晶。近日,我社推出由知名历史学家、资深出版家郭志坤、陈雪良先生合著的《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以近千条成语为线索,以讲述成语故事的方式,串联起从远古五帝至清末的万年中华史,展现五彩斑斓的中华文明画卷。今日推送本书作者自序,讲述这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是如何写成的。


  把中国的成语典故串联起来,撰成一部中国通史的构想,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本书作者之一、时任文汇出版社总编辑的郭志坤策划了一部《世界成语典故辞典》(文汇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我们从中获得一种启迪,深感中国成语典故丰富多彩,若把中国成语串起来就是一部通俗生动的中国历史,可迟迟没有落笔。一则是因为时间紧,我们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二则是因为我们也先后忙于《中华一万年》、“提问诸子”丛书以及“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编纂工作。虽然课题搁了下来,可在上述著述编辑进程中不时冒出鲜活的成语典故,并纳入著述,如《中华一万年》涉及两百余则中国成语,“提问诸子”丛书也有一百余则成语。经长时间的酝酿与积累,我们更加意识到,中国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文明的积淀、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把一则则成语典故缀连起来,就是一部丰富翔实而充满着现场感的中国通史。

  于是,退休之后,我们将构思多年的《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三册本)编撰出来,很快就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较好的反响,媒体纷纷作了报道。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行了出版座谈会,与会者对此书予以褒奖,认为首创中国通史“成语体”,即以成语为切入口,将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密切相关的成语缀连在一起,叙其历史原貌,述其历史过程,深人浅出、生动有趣,并美言这是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之创新。会上专家学者赞赏有加的评论以及后来媒体的众多报道,给予我们极大的慰勉。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的出版,获得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出版当年被列入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这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盛名之下,我们在重读之后,觉得离褒奖实际还有差距。众多好友提出了不少意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传承了中华文明,其中文献记载以及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起了作用,建议尽量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尤其在网络音频专家的启发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改写,使文稿更加通俗化、口语化,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宣传,帮助更多读者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由是,我们重读“二十四史”,对本纪、世家、列传等以及相关文人笔记、历史小品等,进行了一番钩沉探奥。按照一些权威学者的界定:“成语是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本书所讲述的成语,不仅涵盖了习惯意义上所说的成语、典故、掌故、谚语和俗话等,还泛指从历史中留存下来的、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习用的“固定词组”。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及贯通历史,本书在每则成语典故前,以类似“旁白”的形式,紧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明扼要地叙说了成语典故出现的背景,以增强历史现场感。同时出于对成语典故产生的深刻背景和含义的理解,书中还进行适量中外对比,以全球的视角来评述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