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编辑给出的三条阅读理由

  成语是言简意赅、结构固定的独立词句,它们不仅是汉语的独特魅力所在,更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上海书店出版社近期推出《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这套书旨在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重新认识成语及历史的学习资源,同样适用于广大学生群体提升语文、历史文化素养。正如葛剑雄教授的推荐语所说,本书“既能当故事读,又能当知识学”。日前该书责任编辑受邀在分享会中,向中小学家长们深入介绍该书如何帮助青少年跨学科学习,特别是在文言文知识拓展、历史思维培养方面。下文为分享会提炼出的知识点,以飨读者。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全十册)》
郭志坤 陈雪良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年7月


  余光中曾说:“很多人以为白话取代了文言之后,文言就全废了。其实文言并未作废,而是以成语的身份留了下来。”正因如此,学习成语对于语文、历史学习而言,其帮助之大不言而喻。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的作者经多年筹备,巧妙地将成语与历史结合,按照历史朝代顺序,从远古五帝至近代,精心编排了近千则成语故事,以时间为轴,生动展现了中华万年历史的壮丽画卷。虽旨在普及历史文化,但更适合中小学生及小朋友阅读,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增强文言文理解,拓展人文视野,培养历史思维。

助推文言理解
  文言文学习常遇两大难点。

  首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普遍,孩子虽能背诵文字,却未必理解内涵。本书为文言文学习提供了宝贵补充,通过丰富课文背景知识,提高背诵效率。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成语,在“春秋战国卷”中得到深入挖掘,不仅阐释了背后的丰富内涵,还提供了举一反三的例子,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背诵变得轻松快捷。

  其次,面对较长的课文,孩子可能缺乏耐心阅读完整。通过阅读本书则能快速把握故事背景,拓展知识面。如九年级下册的《陈涉世家》篇幅长、课时紧,孩子理解困难。“秦汉卷”中提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成语概括讲解,有助孩子快速掌握故事背景,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对秦汉历史的影响,并追溯至“远古五帝卷”中的“鸿鹄大志”,展现成语起源。

拓展人文视野
  书中专辟章节,以成语的形式讲述各时代文化基础常识。如“隋唐五代卷”中的“诗的王朝”、“明代卷”中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能让孩子深入理解诗歌表达和文学内容,提升诗词赏析能力。

  书中不仅涉及广泛的人文历史,还涉及科技史、建筑史、天文历法史等。在“元代卷”中的“元代的文化生活”部分,深入探讨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元曲和元杂剧的艺术魅力、赵孟頫的书法与文人画风采、水利学与农业农学的进展,以及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创新等。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元代这一短暂而辉煌王朝的认识。

培养历史思维
  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能够帮助孩子系统记忆中国近代史,并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形成系统的、思辨的历史认识。

  书中以趣味和严谨的文献为依托讲述故事,还能引申出关于人生智慧和客观历史观的深刻评论与讲解,为家长日常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初中课本选入了多篇《孟子》的文章,“春秋战国卷”将这些文章的思想集中在一个章节中,通过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降大任”和“舍生取义”等,结合史书记载和考证,还原了孟子提出这些思想的场景和主旨。

  又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富含哲理、充满思辨性的成语,常成为高考语文作文热门话题。孩子通过阅读掌握这些成语,能在写作中获得灵感,无论是日常作文还是考试引用,都能显著提升作文质量。作者善于就主题做历史延伸,如“鸿鹄大志”不仅解释故事,还举名人“立志”的例子,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历史与智慧的大门。

  《成语里的万年中华史》这套书荣获葛剑雄、瞿林东、南炳文等历史学界的权威推荐,其内容深度与广度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书中通过成语这一独特视角,不仅严谨考证了成语的出处,精彩阐释了成语的内涵,更巧妙地将这些成语融入中国历史的大框架内,展现了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发展历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