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后,马可·波罗应该掌握了四种文字的读与写。在《寰宇记》中,他没有具体告诉读者他掌握的是哪四种文字。今天的学者只能根据元朝的情况做出推测。
元朝官方的语言文字有多种。元朝的文物,是很好地例证。1985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发现了一件夜巡牌,铜质,上面有汉文、藏文、回鹘文、八思巴文、波斯文五种文字。夜巡牌,是官方颁发给夜间办公事的人员佩戴的。办事人员如果遇到巡逻的官兵,出示此牌,则可通行。官兵来自多民族。牌子上写五种文字,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这五种文字,都可以称为元朝的官方文字。
马可·波罗掌握的,大概是波斯文、回鹘文、八思巴文,但第四种不太确定。
Q:马可·波罗从中国哪里出发、怎么回的欧洲?
A:1291年初,马可·波罗和尼柯洛、马菲奥跟着波斯使团,在泉州登上福船,踏上回家的路。福建当地建造的尖底海船,称为福船。船队航行三个月,抵达爪哇,又驶入印度洋,在印度洋上,共经历十八个月,才抵达波斯。辞别波斯使团后,尼柯洛、马菲奥和马可向西北行,抵达大不里士附近的黑山,居留九个月,又在伊利汗国一路通行,向北经过特拉布宗,渡过黑海,抵达君士坦丁堡,再渡海回到威尼斯,时为1295年初。
Q:马可·波罗在中国呆了那么多年,有没有在中国娶妻啊?
A:《寰宇记》对此只字不提。马可·波罗在中国时,正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很难想象他没有任何浪漫的故事。
马可在1324年立下了遗嘱。在他的遗产目录中,有一件奇特的物品。其名称“bogta”,一度难倒现代学者。实际上,这是在元朝蒙古贵族妇女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冠帽。马可记录了其蒙古语读音。中国文献音译为“孛黑塔”,汉文名称是“姑姑冠”。在元代,起初是蒙古妇女以戴姑姑冠为时尚,后来汉人也效仿。在元代的蒙古语中,“戴上姑姑冠”,就是结婚的意思。为何马可毕生珍藏着这件姑姑冠?而且还作为遗产传给他的女儿?仅仅因为姑姑冠上装饰了黄金和珍珠吗?或许它和一段异国爱情故事有关?
Q:马可·波罗商人家族出身,又有了中国之行的财富积累,回国后行商应该也很成功吧?
A:马可·波罗和尼柯洛、马菲奥在回国时,随身携带了在中国积聚的财富。途中,他们应该又展开了一些商贸活动。虽然他们在途径特拉布宗时,遭遇重大损失,但他们的财富仍然相当可观。回到威尼斯后,他们就购置了多处房产和土地。他们结成了新的“兄弟商会”,两代人共同参与,扩大商业版图。充足的现金资本,让马可不必远行冒险,只需选好投资项目,马可在威尼斯就可坐享其利。
回到威尼斯以后,麝香贸易成为马可·波罗生意中的重要项目。马菲奥1310年的遗嘱提到,他和侄子马可共同投资麝香贸易。这一年,马可在另一桩麝香买卖中与商人产生纠纷,闹上了法庭。1324年,马可去世,在他的遗产中有三盒麝香,总量超过83磅,价值约为217杜卡特金币,约相当于705克黄金。价值惊人。
这只是马可财富的一小份而已。蚕茧、生丝、丝绸、棉花以及其他各类织物,这些与中国紧密相关的商品,也成为马可后半生商业活动的主要内容。
马可·波罗最终称得上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无愧家族“百万”之名。
(“A”摘录自《第一次遇见马可·波罗》,部分段落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