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尔金传》 [英] 汉弗莱·卡彭特 著 牧冬 译 戴故秋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对写传记没多少了解,但对你父亲有点了解,而且我了解牛津,了解他身处的环境。我想你再也找不到有这些优势的人了,很可能还会遇到差劲的传记作者。 ——汉弗莱·卡彭特
通常,伟大的作家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有自己写,有他人代笔。无论哪一种都是属于读者的盛宴。而《霍比特人》《魔戒》的作者J.R.R.托尔金向来反对为自己立传。他曾说:这是我最强烈的主张之一。通过调查作家的生平来研究他的著作,是完完全全徒劳和错误的。
但有一个人,汉弗莱·卡彭特,居然“违背作家本人意愿”,写就一本《托尔金传》,好大胆!
读者们欣喜若狂,媒体也赞不绝口。查尔斯·E.劳埃德评价:“传记作者揭示了托尔金令人动容的非凡人生,而未在读者和传主之间插入自己的主观偏好和个人主张。”众所周知,很多传记作家都喜欢“美化”或“夹带私货”,让其人生更“丰富多姿”。卡彭特实属难得。
汉弗莱·卡彭特是在1967年某个春日的上午第一次见到托尔金的。他在《托尔金传》开篇回顾了他们首次见面,他们在牛津郊区的小屋门口握了手,托尔金把他带到了由车库改成的办公室里。“他比我想象的矮那么一点”,“屋子里飘着图书和烟草的味道。”当见面快结束时,他写道:“他有个独特的灵魂,踱步城郊的狭小陋室,却神游中洲的浩渺山川。”
但这次会面并非为写传,而是为《霍比特人》的儿童剧改编事宜。“改编很成功!”托尔金对这场演出很满意,多次笑逐颜开,尤其看到一个小男孩把比尔博演成了“挑剔的中年单身汉”时更是如此。
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卡彭特和托尔金一家成为了好友,直到托老去世后的第二年,各种机缘巧合之下,他对托尔金家人们的拜访说服,打动了所有人,获准阅览所有关于托尔金及其家族的第一手文献,包括往来书信、日记、家庭相册等等,与托尔金的家人、朋友直接交谈;他获准——写下托尔金的一生。
卡彭特没有辜负信任。“不读卡彭特,不识托尔金”,这句话是《托尔金传》最好的注脚。
平凡与非凡 J.R.R.托尔金,这位现代奇幻之父,《霍比特人》《魔戒》的孕育者,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中洲世界的缔造者,前半生颠沛动荡,后半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悲欢激荡。
他幼年失去双亲、寄人篱下;少年与初恋被迫分离又重聚;青年在“一战”战场经历九死一生,失去灵魂相契的知己……战后,他当父亲,当学者,编撰词典,研究语言,把所有对母亲、对妻子、对失落的家园、对挚友未竟理想的爱与激情,都倾注在对中洲世界的想象与描绘里。
《托尔金传》除了卡彭特翻阅第一手资料写就之外,还经过托尔金文学遗产继承人、他的小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一字一句仔细修改以确保严谨性,也成了托尔金迄今唯一一部官方授权的权威传记,成了诸多托尔金研究学者的第一参考书,成了了解托尔金既平凡又非凡的人生的最佳窗口。
我们在很久之前就知道的那些动人的小故事,例如他与妻子伊迪丝青梅竹马,历经磨难的爱情;批改学生考卷,无意间在空白处写下“在地底的洞府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开启了全球狂销上亿的“奇幻之旅”;大名鼎鼎茶社和巴罗社团、“墨象社”;与C.S.刘易斯不得不说的“二三事”;为约翰和迈克尔创作的小狗“罗弗”冒险故事;那些模仿圣诞老人颤颤巍巍笔触的信件......
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琐碎:失去母亲后的打击和延续一生的影响;面对丈夫繁忙又纠结的学术事业、雷打不动的男人们的聚会、彼此性格上的差异,妻子伊迪丝的巨大牺牲;又破又小的住宅,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只能在卧室写作;平淡到甚至无聊的教学生涯;无穷尽的读者骚扰着退休生活;金钱带来赤裸的好处......都能在书中读到。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平凡人非常平凡普通的一生。”
卡彭特说:“我试图只叙述托尔金的生平故事,不去评判他的小说。”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采用朴素的线性叙事,深入细节,还原生活场景;他让托尔金日复一日的“静”,成为笔下栩栩如生的“动”。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托尔金满怀爱意,又保持着批判性距离。
走进中文托尔金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传记的中文译者是牧冬,又名雪莱,幻想文学爱好者,研究型资深托迷。用他自己的话说,也是托尔金和刘易斯八卦首席采写员。为翻译这部传记,他参考60多本专著、40多篇论文,为译本补充7万多字的注释。
这些注释并非译者借题自我发挥,而是中文版的“必需”。因为它们一来修正、解释了原书中的史实错误;二来介绍对国人来说相对陌生的托学知识点;三来补充与原书提到的细节高度相关且真实有据的托尔金生平轶事,再次提高原书的“准确性”及对中文读者而言的趣味性、可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