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神风与铜钱》:海洋史视野下的军事、贸易与文化

  陈波老师从教研实践肯定了本书的写作意义。本书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改变大众与部分本专业学生对元代的负面印象,促进对元代和同时期的东亚的整体认知的形成。其次陈波老师从文化比较视野提到了元代禅宗的世俗化面向,并提出了禅宗的组织方式、生活形式东传日本后是否保留了世俗面向的问题。元代的僧人拥有众多妻妾和丰厚的家产,生活作风奢侈淫糜,与士大夫相近。宋元之际的许多士人家庭为达到避税的目的,会安排一人出家,其他家庭成员便把自己的俗家财产寄托到兄弟名下作为寺庙财产保留下来。此外陈波老师还强调了13、14世纪中日之间人员交流的频繁性不容忽视。

  商兆琦老师联系到日本学界对东亚海洋交流的研究,以此为展开提到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中期军事、书籍、商人、海盗以及能操各种语言的混血民族等方面的跨海活动,朱子学最初也是由禅僧带回日本寺内,为日本儒学在近世江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商兆琦老师提出了近代神国与中世神国的整体联系问题。日本近世在与外国的对抗中形成了对他国的自我优越意识,类似地,中世日本神国观念的崛起不仅是因为位于佛教世界观边缘地位的文化自卑和国内政治统一,也是在蒙古袭来的刺激下,逐渐被包含于佛家中的神道得以从其中超脱出来。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为抵御蒙古袭来而崛起的神国观念也让中世日本趋向封闭,与开放的海域形成辩证关系,并以此来观照神国观念的历史流变和对内、外的面向?最后商兆琦老师提到了文化性格与外来冲击的关系,一方面日本一些贵族社会成员把世界分为干净的和污秽的,认为外来人踏上日本土地是对传统的玷污;另一方面丸山真男有提到日本文化幽闭孤独的倾向使建构在神话上的日本传统文化无法忍受外来文化冲击,并一次次地关闭国门。19世纪中期和13世纪中期日本人的心理共性似乎依然存在共通性。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