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治学的风范,本书作者熊月之教授历来高度重视“史家四长”。体现在其众多学术著作中,就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无论是旧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等,还是新书《光明的摇篮》,都能充分彰显这一文风。
首先,善用清晰畅达的条理厘清纷繁的历史。厘清上海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无疑是个头绪复杂的难题。该书全部7章内容,从“三个空间、六大支柱”入手,既条分缕析层层展开,又鞭辟入里接续推进,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结构融通、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完整历史画卷。
其次,能用平实简洁的文字表达枯燥的内容。该书不仅章目标题平实简洁,而且全书文字言简意赅,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精神要义。如谈上海工人阶级特点:“一是人数较多,二是生活困难,三是与农村保持密切联系”,精准到位,又很接地气。
再次,巧用简洁明了的表格梳理琐碎的内容。全书在陈述重要问题时巧妙使用表格,先后制作了“1919—1924年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后在上海工作过的部分革命家”“1949年以前毛泽东来上海足迹”等12张表格,使复杂问题明细化、简单化。
最后,常用图片作为说明。如讲“市内交通发达”,就呈现当时的新式无轨电车、公共汽车、双层公共汽车、马车和人力车等各种交通工具;讲“马克思主义传播盛况”,就呈现1899年上海广学会刊印的《大同书》封面、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印行的《社会党》《近世社会主义》封面,等等。不仅自然贴切,而且精准珍贵,读来有画龙点睛之感。
当然,既然是学术著作,总会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呈现。该书在毛泽东有无入党介绍人和入党标志的理解、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全部过程的叙述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有的观点仍是值得商榷的学术问题。
总之,《光明的摇篮》不仅深入探讨并全面回答了“上海为什么会成为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且全书质文兼备,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党史力作。尽管这部书封面上写了“写给青年人的党史第一课”,但在我看来,它对党史研究者尤其是中共创建史研究者,也有引领和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