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摇篮》引言:上海,光明的摇篮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9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称赞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社论指出,“上海的解放,引起了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类的欢呼。这是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的经济中心,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自己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第二,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这两种情况,使得上海的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社论写道:“上海又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长时期间它是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中心。虽然在反革命势力以野蛮的白色恐怖迫使中国革命的主力由城市转入乡村以后,上海仍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城市,引领进步的城市,创造奇迹的城市。近代中国很多思想革新、科技进步、社会演进的标志,诸如家现代兵工厂、家现代轮船公司、家现代机器织布厂、家现代银行,都诞生在上海。亦如上述社论所强调的,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如果有人问:上海在近代以前,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沿海城市,为什么能在不那么长的时间里,如此突飞猛进?上海为什么能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中共党史上,有许多问题,只要连问三个为什么,后也都会归结到“为什么是上海”这个综合性问题上。

    比如,党史上有个常被人提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诞生的,但是,的入党时间为什么是1920年?1956年,中共八大举行,在代表登记表的“入党时间”一栏里,作为党中央主席的,亲笔填写的是“1920”,清清楚楚。常识告诉我们,总是先有党组织,然后才有个人加入,成为党员,怎么可能有党员先于党组织出现呢?难道是写错了?

    当然不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了解陈独秀对的影响,了解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这个机构。原来在中共一大举行的前一年,即1920年,上海已经有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策划、建立中国共产党事宜,产生了一批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陈独秀、李汉俊等人都是。他们如果填写入党时间,也应当是1920年。

    又如,接着上述问题之后,如果再深问一句:陈独秀等人为什么是在上海发起建党的?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都不是上海本地人,那时为什么会集聚在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为什么是在上海产生的?

    再如,从1921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28年中,上海并不是革命根据地,那么,中共中央机关为什么累计有十年半,即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设在上海?《新青年》《共产党》《向导》等革命报刊在这里创办,《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这里翻译出版,《国际歌》在这里翻译传唱,这是为什么?

    还如,历任中共五届主要领导人的陈独秀曾说:“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尚优美的生活。”

    考其一生,八遭通缉,五被逮捕,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确实做到了“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但是,细考其五次入狱、出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其出狱以后所活动的地点,除了后一次,其余都在上海。出了监狱以后,他在上海,确实能够继续从事对于革命的研究工作,而在其他地方则要困难得多。上海对于他所从事的活动,腾挪的空间似乎更大。这是为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一批。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诞生在上海,有两个为显著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而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心;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而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这两点,是任何一本党史教科书上都会述及的。如果再深问下去:上海为什么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心?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说清楚近代上海的城市特质,包括政治格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特点,说清楚上海与内地的联系、上海在全国的地位、上海在全球的位置,说清楚上海与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上海与进步政治运动的关联。一句话,必须综合回答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种种问题,说清楚上海为什么会成为“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

    这,正是本书的着力点。

    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创立过程的细致描述,更是着重于中共创立及其活动与上海这个城市关系的综合探讨。

    我认为,作为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帮助与支持下创立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先进知识分子为先觉醒群体、以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为宗旨,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其创立与活动,至少需要以下六个相关系统的支撑:

    1.以先进思想文化为重要内涵的信息传播系统;

    2.以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为重要成分的社会基础;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