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寿:《光明的摇篮》 中国共产党何以诞生在上海?

  编者按

  什么是“光明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诞生在上海?上海红色文化何以与众不同?著名历史学家熊月之历经30年打磨的全新力作《光明的摇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从全球视野和历史维度深度解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需要六大因素的支撑,意在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

  今发布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光寿为本书所作书评,以飨读者。

  本文原载于2021年11月13日《光明日报》。




《光明的摇篮》
熊月之 著
定价:12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1.7


  近日,一部旨在厘清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上海之关系的著作《光明的摇篮》,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凡25万言,以“光明的摇篮”为书名,意在梳理上海作为“光明的摇篮”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上海成为“光明的摇篮”的原因,探寻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历史源泉,进而传承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为何诞生在上海?众所周知,在中共党史学界,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作为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30卷《上海通史》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5卷“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的主编,本书作者运用其对上海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累,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学术新论。具体而言,其论证逻辑如下。

  其一,提出“三个空间”说。“三个空间”,是指“上海”“中国”与“世界”。关于“上海”,该书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不同空间的形成、演变和相互关系。关于“中国”,本书阐释了上海在全国的地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海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沿海县城,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联系;作为文化事业重镇,上海的报纸、杂志与出版物在全国的比重,以及上海在译介西方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方面的作用。关于“世界”,不仅介绍了上海租界,而且分析了上海便捷的国际航运和通讯系统。

  其二,提出支撑上海成为党诞生地的“六大支柱(六大因素)”说。“六大支柱,即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这六大因素相互支撑,构成了上海的独特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应运而生,石库门里诞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其三,以“三个空间、六大支柱”为基础,提出了上海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联系与区别。该书认为上海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密切,最突出的动因有两点:一是战时中立、环境安全,二是经济发达、机会众多。近代上海人中八成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他们来沪时所依赖的路径是投亲靠友,依赖的主要是血缘、地缘与业缘。近代上海与一般城市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存在很强的国际联系,“上海、全国、世界”这三个空间同心圆式地渐次扩大,使得发生在上海的众多事件,不但具有全国影响,而且每每具有世界影响。发生在上海以外的全国或世界重要事件,也会对上海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

  其四,将上海红色文化特色概括为闳、深、雄、奇四字。闳,是指广阔、丰富。从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共举行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三次在上海召开,另有六次中央全会在上海举行;28年间,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有126个月设在上海。深,是指深邃、深远。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许多重要思想、重大决策在上海酝酿、产生,党史上许多具有重要意义、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上海发生。雄,是指英勇、雄壮。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卅运动,1926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先后发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敢于抗争、一往无前的豪迈形象。奇,是指奇特、奇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利用上海政出多门、事权不一的特殊格局,创造了许多奇迹。就上海城市品格而言,闳、深、雄、奇,有的体现了壮美,如英勇抗敌、慷慨赴难,有的体现了优美,如思虑深邃、巧妙周旋,壮美、优美,相互映照,共同汇成了上海红色文化的美妙乐章。

  如此归纳与分析,展示出作者雄厚的学术积累和扎实的学术功底。而上述极具创新价值的四点,深刻阐释了上海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是最突出最为重要的学术创新。此外,该书对“政治缝隙”的分析、对“移民社会”“群英荟萃”的剖析和对“为什么是法租界”等问题的辨析,都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从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最早提出才、学、识的“史家三长”说后,无论是清代章学诚“德学才识”说,还是近代梁启超“德才学识”说,历代史学理论家无不把“史才”作为衡量史家的重要标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