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书摘

  进而许多河北州郡杀死叛军指派的官员,反正归唐。例如平原的颜真卿,北海的贺兰敬明,东平的吴王李祗,睢阳的许远,颍川的来瑱(绰号“来嚼铁”),南阳的鲁炅,扼制了叛军进一步向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进犯。此时仍在洛阳的安禄山据说十分焦虑。他斥责那些不满足于等待唐帝国治下的升迁机会从而撺掇他造反的谋士们。“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这段话可能是史家杜撰的安禄山之语。但是,它很好地描述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因此,严谨可信的《资治通鉴》(1084年)将其载入,我们在谈到杜甫诗歌所涉及的该时期政治军事事件时,一般都以此书为依据。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战略意图是,哥舒翰部队仅仅据守潼关天险,不必与叛军出战,而他们自己的部队则直捣范阳。当安禄山麾下的叛军将士意识到他们的故土和家人处于朝廷军队的控制之下,他们将溃散开来,而整个叛乱将结束。

  不幸的是,在哥舒翰和杨国忠之间出现了嫉妒和猜疑,杨国忠在皇帝面前抱怨说哥舒翰过于怯懦,面对陕郡不到4000人的叛军疲惫之师而不敢出击。皇帝并不了解这种疲惫的表象是叛军将领伪装的,他一再派出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战。7月4日,哥舒翰将部队开出潼关,向东进发。7月9日,与崔乾祐率领的叛军在灵宝(距陕郡西南25英里)交战。叛军借助东风之利,焚烧麦秸,用烟雾包围了朝廷军队,而朝廷军队慌不择路,一下子被击溃了。180000人的部队只剩下8000人回到潼关。第二天,崔乾祐攻陷潼关,哥舒翰被俘,被解往洛阳。

  在潼关和长安之间,每10英里就有一座烽火台,共有十座,它们白天黑夜都被点燃,以报平安。在7月1日夜里,平安火不再燃烧,皇帝害怕了。7月14日,皇帝从禁苑西门(延秋门)离开京城,身边跟随着宫中太监和侍女,还有杨贵妃和她的三姐妹,一大群王子公主,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以及掌管御林军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由魏方进兼置顿使,负责旅程的物资供应。这次离京安排得悄无声息,居住在宫廷之外的皇亲国戚在毫不知情中就被抛弃了。当官员们照常来到宫前准备朝见时,他们首先发现一切都秩序井然。而后宫门大开,宫女们四散逃走,传出了皇帝离京的消息。整个城市一片混乱。乱民开始抢劫,直到京兆尹崔光远和那位掌管皇宫钥匙的讨厌的监军边令诚下令处决了几名抢劫者,事态才有所平息。京兆尹崔光远派儿子到洛阳向安禄山示好,而边令诚也交出了钥匙。

  到了中午,皇帝和他的随从们已经行进到京城西边12英里处。他们十分饥饿。杨国忠买了一些胡饼给皇帝充饥。周围乡下的普通百姓带来一些掺杂了麦豆的粗饭,皇帝的孙子们争相用手捞饭吃。饭很快没了,但他们却没有吃饱。旁观者无不哭泣,皇帝也在其中。《资治通鉴》告诉我们,有一个老者上前说:“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自顷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惟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皇帝道歉说:“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

  第二天,7月15日早上,车驾一行来到距京城西边约38英里的马嵬驿站。士兵又累又怒。正好此时二十来名吐蕃使者围着杨国忠讨要食物。一些军士,看到这群人,就喊道杨国忠伙同吐蕃谋反。军士们放箭射中杨国忠的坐骑,在他逃进驿站之前,把他抓住杀死,屠割尸体,用枪把头颅挑起。军士们还杀死了杨国忠之子杨暄和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想要阻止,也被杀死。听到骚动,韦见素冲出驿站欲看个究竟,军士们打得他头破血流。幸运的是,士兵中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他们这才放了他。

  皇帝拄着拐杖走出驿站,命令军士们收队。他们阴沉沉地站着不动,一言不发。御林军将领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朕当自处之。”皇帝回答说。回到驿站,皇帝倚杖倾首而立良久。韦见素的儿子韦谔最后打断他说:“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她是无辜的。”皇帝说。“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宦官高力士说,“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皇帝于是命高力士带贵妃到驿站的佛堂缢杀。她的尸体被放在庭中,陈玄礼和一部分官员被召进去验看。他们高呼“皇帝陛下万岁!”表示满意。馀下的杨国忠家人,包括杨国忠的妻子——从前蜀地的一个娼妓,幼子杨晞,虢国夫人和她的儿子(裴徽)——向西逃到陈仓,在那里被县令薛景仙逮捕并处死。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