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书摘

  7月16日早上,车驾离开马嵬驿,前往蜀郡,皇帝一行遇到一群父老,他们想知道为什么皇帝陛下要遁走,把百姓留给叛军。皇帝继续前进,而将太子留下抚慰百姓。人群开始聚集到几千人,他们希望太子留下做他们的君主。太子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和太监李辅国敦促太子顺从人民的意愿。他们的争论焦点在于真正的儿女孝顺并不是伴随皇父流亡,而是力图兴复唐室。他们认为可以召回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集结西北边境的部队,恢复两京的机会仍然很大。当明皇闻听此事,他分出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给儿子,又把东宫内人送过来。同时,还准备将皇位传给太子,但太子坚辞不受。在作了这些安排之后,皇帝向西边一口气赶路65英里,来到扶风,又往西南行进38英里,于7月21日来到散关。从这里起,通过主要驿道到蜀郡的距离是654英里,皇帝于8月28日最终抵达。

  而太子一行从马嵬向北进发,通夜奔驰约100英里,抵达新平,一路上士卒器械失亡过半。7月18日,沿着泾水南岸行进,抵达新平西北60英里的安定,在这里遇到两位逃跑的太守(新平太守薛羽安定太守徐彀),并将他们处斩。7月20日,抵达西北107英里处的平凉。在此停驻数日,补充了几百人部队,得监牧马数万匹。在太子逗留期间,驻扎灵武的朔方留后杜鸿渐派人奉笺于太子,劝他来到灵武。恰好御史中丞裴冕也到了平凉,他也劝告太子以灵武为根据地,兴复唐室。8月9日,太子抵达平凉以北167英里处长安西北417英里处的灵武。在这里,太子被群臣劝进,遂于8月12日登帝位,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这样,太子李亨,明皇的第三个儿子,在44岁又296天的时候,成为唐代的第七个皇帝,死后谥为肃宗。

  自然,新的政权带来了新的分封任命。但对我们来说,只有在杜甫作品中有意义的名字才在这里提及。杜鸿渐和裴冕被任命为宰相。陈仓令薛景仙因其奋力抵抗叛军,被任命为扶风太守,兼防御使,扶风在8月27日被改名为凤翔。薛景仙的主要贡献在于维持散关,保持了蜀郡和灵武之间的联系通畅,从而进一步使得扬子江淮河和汉水的经济支援能输送到流亡朝廷。

  在新皇帝的群臣之中,李泌是最特殊的一个。在孩童时期,他就是皇帝的玩伴。后来他作了隐士,主要是为了减少杨国忠的嫉妒和猜疑,杨国忠很不喜欢太子有一个这样杰出和足智多谋的朋友。如今,得到皇帝的召唤,他从隐居之地走出来,成为皇帝最亲密的顾问,从军国要务到个人小事,无不咨询。黄袍的帝王和白衣的隐士,出则联辔,寝则对榻。李泌坚决拒绝任何任命,包括首相之职,他幽默而又不容反驳地说:“陛下待以宾友,则贵于宰相矣。”当颜色的争执——至尊的黄色和全无官阶的白色——已经成为军士们窃窃私语的话题时,皇帝有了更好的论据说服李泌。难道你的拒绝是为了使官员和军士们认为你有别的野心吗?李泌最终只好被迫穿上了紫袍——这是从第三品以上官员才允许穿的服色。于是他被任命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辅佐皇帝长子广平王李俶。李泌接受了这个官职虚衔,而皇帝保证一旦战争结束,他就可以回归到个人无拘无束的生活中。正如我们后来所见,他确实实现了承诺。李泌可能不是我们诗人杜甫的亲密朋友之一,但他是那个时代中我们诗人最钦佩的极少数人。这不难理解,如果我们回忆起《夜宴左氏庄》[1]一诗,李泌的勋业和范蠡非常相似,范蠡在帮助君王复国之后,驾着一叶扁舟飘然远逝。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