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生活通常由三个“W”组成
在杜甫的所有作品中,这一首(《即事》)是专门写给舞女的。我将其选入是为了表现杜甫生活的另一个方面。据说诗人的生活通常由三个“W”组成:酒(Wine),女人(Women)和文字(Words)。其他诗人可能如此,但杜甫不是。杜甫的三个“W”是:忧虑(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尽管他对美有着深切的欣赏,也包括美丽的女子,但从来没有证据表明他和女性的关系超过了社会所规定的界限。尽管杜甫多次在诗中感情深挚地提到他的妻子,但他从未为她写过一首情诗。他为人一贯实诚可敬,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是如此。(P226-227,第十章“何地置老夫”)
洪业笔下的“安史之乱”/《长安十二辰》之后李泌做了些什么?(摘自第六章“东胡反未已”)
安禄山叛乱始于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的托辞是要清君侧,矛头指向长安的首相杨国忠。叛军,据说有200000人之众,从范阳出发,一路南下;河北州郡望风披靡,不战而降。
明皇此时正在京城东边的华清宫,直到12月22日才得到叛乱的准确消息。两天之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受命出发,由长安前往东都洛阳,计划阻止叛军的推进。几天之内,跛足的封常清征召了60000人,建起洛阳防御体系,捣毁了东边27英里之遥的河阳桥,以切断安禄山军队从河内越过黄河的北进通道。
12月28日,皇帝返回长安,处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并下令安庆宗的妻子,皇室的一位公主(荣义郡主)自裁。安禄山的兄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被召回京城,给了一个虚衔。而空出来的指挥位置被交给朔方右兵马使郭子仪,此人后来成了唐王朝最重要的捍卫者。卫尉卿张介然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掌管以陈留为首的十三州郡。从此,遂开内地设立节度使军镇的先例,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唐帝国都被节度使军镇所覆盖。12月29日,老将高仙芝被任命指挥一支刚由皇帝私人府库出资招募而成的军队。756年1月7日,高仙芝带领这支匆匆组成纪律涣散的50000人部队东进。部队驻扎在位于潼关以东67英里的陕郡,而潼关正好扼制住通往京城的道路。
其间,安禄山从范阳一路向西南方向进犯(差不多类似沿着现在的京汉铁路线),于756年1月8日,抵达灵昌,在此渡过黄河。1月12日,安禄山占领陈留,为了替被处死的儿子报仇,他处死了节度使张介然,屠杀了一万名投降的官员和士兵。继而由陈留向西进犯,1月18日占领洛阳并将之洗劫一空。封常清带领他的残馀部队退至陕郡,并劝说驻扎在此地的高仙芝放弃陕郡,退守潼关。
……
在潼关,两位主将,高丽人高仙芝和跛脚将军封常清,齐心协力巩固捍卫京城大门的防御。但是监军边令诚,一个宦官,向皇帝进谗言说这两人贪污军粮对叛军无能为力。皇帝于是授权给这个宦官,在1月24日将二人处斩,而尚在病榻的哥舒翰被派遣镇守潼关。反叛的安禄山这时本应乘着唐帝国防守的士气溃散,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攻下潼关。但他一进入东都洛阳之后,就匆忙自立为皇帝,于2月5日,农历的新年这一天,登上皇位,国号大燕,并任命群臣。
此外,在安禄山刚一离开东北,他的后方就出了麻烦。一度投降安禄山的常山太守颜杲卿,会同其堂弟平原太守颜真卿,反正抗击叛军,至1月28日,杀死和俘获安禄山叛将,恢复了河北二十三郡中的十七郡。常山郡地位尤其重要,因为它掌控了土门,这是穿越太行山脉的一条狭窄通道,而西部的朝廷军队可以由此增援。安禄山不能让自己的后方受到威胁,他派遣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史思明东进,破灭后方反抗。他命令副将崔乾祐驻军陕郡,向西进攻潼关和长安。
叛将史思明于2月12日攻陷常山,太守颜杲卿被执往洛阳寸磔而死。但在史思明攻陷东北部的反正州郡之前,唐王朝最重要的捍卫者——郭子仪,已经向朝廷推荐了他的副将之一李光弼,此人随即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带领10000名兵士从朔方启程,征讨河北。3月20日,李光弼再次收复常山。史思明立即回头反扑,于是从3月12日开始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周的消耗战;郭子仪率部穿越土门关,加入了李光弼的常山战役。两人麾下的步骑兵号称100000人之众,其中不但有汉族士兵,也有回纥战士。在多次小规模战斗之后,他们决定在7月1日在常山东部地区对史思明发起一次歼灭战。据说这次歼灭战中有40000名叛军被消灭,1000多人被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