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男女关系视域下的机器人伦理|《我这样的机器》书评

    以前,人们讨论与机器人相关的伦理问题,更倾向于把它和“善”、“恶”、“意志”等比较宏大的问题相联系。

    但麦克尤恩的想法比较特别。他让机器人成为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第三者”,把这个伦理问题放在了相对私人的男女关系、情感关系之中进行讨论,别具一格,也让探讨机器人伦理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有趣的角度。

    今天,译文君和大家分享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老师为《我这样的机器》撰写的一篇书评:

男女关系视域下的机器人伦理
——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读后


文/江晓原
本文原载于《第一财经日报》


    麦克尤恩(Ian McEwan)已经有至少18种小说有中译本了,最新的这本《我这样的机器》(Machines Like Me)被认为是他第一次尝试科幻题材,所以有点引人注目。

    其实《我这样的机器》和麦克尤恩之前的小说在风格上并无太大不同,他喜欢将注意力集中在男女关系上,比如他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床笫之间》(In Between the Sheets)就是这样。《我这样的机器》中的故事,基本上就只有三个人物:一对合租一套小公寓单元的青年男女(男主人公“我”和正在被“我”追求的女主人公米兰达),以及一个由男主人公买来的机器人亚当。故事在他们的三角关系中展开。

    为了营造科幻的氛围,麦克尤恩让故事发生在某种架空的历史中: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刚刚结束,但遭到失败的是英国而不是现实中的阿根廷;图灵(Alan Turing)没有在1954年死于服毒自杀,而是作为一个大人物安富尊荣获享高寿,而且和一个得了诺贝尔奖的同性恋人高调同居着。此外的社会场景和常见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大同小异:社会动荡(首相被恐怖活动炸死),民生凋敝,经济下行,街头抗议和骚乱……

    但是,所有这些并非罕见的内容,其实完全可以从《我这样的机器》这部小说的故事中剥离出去。这样操作之后,剩下的就是麦克尤恩对机器人伦理的一些算不上特别高明、但也还不是完全乏善可陈的思考了。

米兰达是自慰还是出轨?
    小说中,机器人亚当被买来不久,就和米兰达上了床。男主人公很猥琐地在楼下旁听了他们的全过程,米兰达高潮时的叫声让他感到深深的挫败,痛感自己“是第一个被人造生命戴绿帽子的人”,搞得他彻夜无眠。

    第二天男女主人公面对昨晚的事情,米兰达试图大事化小,说你只要将它看成一次自慰就行了,亚当在此事中只是相当于一件高级的情趣用品;而男主人公则将此事视为出轨。当然,在实际上,他此时虽然和米兰达已经有了性爱关系,但米兰达甚至还没有成为他的正式女友,只是他追求的对象,因此哪怕从道德上来说,出轨的指控也难以成立。

    这种“和机器人上床是自慰还是出轨”的诘问,在此前关于机器人的科幻作品中已经出现过,比如剧集《真实的人类》(Humans,2015~2018),答案显然取决于是否认可机器人的人权。而是否认可机器人的人权,又和它有没有自由意识直接相关。

    在《我这样的机器》中,男主人公警告亚当以后不准和米兰达上床,亚当承诺了,但又宣称自己已经“爱上了”米兰达。亚当此后虽不再和米兰达上床,却经常将“爱米兰达”当成口头禅,而且为米兰达写了无数情诗,还经常当着男主人公的面对米兰达朗诵这些情诗,男主人公对此也只能徒唤奈何。从这些情节看,男主人公,乃至麦克尤恩,看来是已经认可机器人的人权了——只要机器人已经有了自由意志。

机器人们为何纷纷自杀?
    麦克尤恩在《我这样的机器》中的第二个思考,比较有新意。

    男主人公买的这款机器人,总共只生产了25个,12个亚当,13个夏娃。在故事逐渐推进的过程中,不断传来这些亚当、夏娃机器人自杀的消息。不过这些自杀都是虚写,唯一实写的当然就是和男女主人公一起生活的这个亚当。

    在故事情节中,这个亚当也已经不想活了,所以已经安排了“后事”。这些“后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一是将米兰达尚未得到司法审判的罪行及有关证据告知了警方,二是将自己帮助男主人公炒股炒汇所赚来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这两件事都让男女主人公无法接受。

    米兰达的罪行是诬陷了一个男青年,让他因强奸罪坐了几年牢。而实际情况是,该男青年强奸了米兰达的闺蜜,导致闺蜜自杀,米兰达为了替闺蜜复仇,就主动委身于该男青年再事后诬陷他强奸自己。

    男主人公从小说故事一开始就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他靠在网上炒股炒汇维持生活,有时候甚至连交房租都成问题。自从有了亚当以后,他让亚当帮他操盘炒股炒汇,没想到亚当有如神助,赚钱轻而易举,很快让男主人公家财万贯,他已经准备买入豪宅,甚至开始打起游艇的注意了。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