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前世”与“今生”|2020上海书展活动回顾

    转基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话题,很多人都有疑问:转基因食品能不能吃?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否会破坏环境、威胁天然物种的生存?我们应不应该全面拒绝转基因食物?

    2020年8月17日13:15,在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展《科学之种》新书发布会现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卢宝荣为听众追根溯源,解读转基因的前世与今生。

    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科学之种——我们为什么深深地误会了转基因》,记录了作者马克·莱纳斯由一名积极的反转基因活动家转变为支持转基因人士的激荡历程,让读者得以从多个角度对转基因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01 破除误区
    讲座一开始,卢宝荣教授就与听众们进行了交流,并且对一些常见的误区进行答疑解惑。例如,有人认为,转基因食品是怪物,还有人认为,人吃了转基因食品自身的基因会改变。卢教授解释道,目前的技术无法产生表皮是草莓、内里是猕猴桃之类的怪植物、怪动物,此外,所有食品都含有基因(脱氧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被分解成小分子,而不会以基因形式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人类的基因组成。他幽默地举例,比如我们每天吃蔬菜,也没有带上蔬菜基因、变成绿色呀。

02 追溯起源
    讲座中,卢宝荣教授从人类历史上如何不断驯化野生植物谈起,到今天如何利用人工杂交、生物工程改良作用,追溯了转基因的起源。从广义上的“基因转移”来看,其实在自然界,就存在不少天然的“转基因”:植物在风和昆虫帮助下传粉,使两株植物的基因进行了“整合”;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还经常发生微生物感染植物后,把基因带入植物中的过程,这也是天然的“转基因”。人类发展的人工杂交,以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将一段基因转移到植物或动物中,都是对自然的效仿。

03 着眼现在
    卢教授特别强调,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应用转基因技术,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如今,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粮食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全球尚有10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粮食,近年最高达一年1.4亿吨,一旦国际粮食交易受限制,就会产生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全世界可耕作土地不断减少;过去长年施用化学农药和肥料,农业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水体富营养化等事件经常发生,而且农药残留被人和动物长期摄取,还会造成健康隐患。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基因资源和新的生物技术,以少的耕地、少的农药和化肥,来生产更多的粮食。可以说,转基因技术是我们未来农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比如,棉花的大敌是棉铃虫。为了对抗棉铃虫虫害,以往的做法是多次、大量喷洒农药。20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土壤里有一种苏云金杆菌,它含有一种抗虫的BT蛋白,把这种菌磨碎以后洒到棉花上就可以抗虫。于是科学家想到了,把BT蛋白基因克隆出来,再把它导入棉花中,让其自身产生抗虫的BT蛋白。以这种转基因技术改良的抗虫棉花,不需要打农药,靠自身就能抗虫害。在抗虫棉生产上,我国在全世界一度走在最前列。

04 展望未来
    目前转基因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态势犹如“顺水行舟”,前进得慢一点,就会落在后面。卢教授展示了世界上转基因技术应用发展情况,2001年,我国还排在第四位,到了2016年,已落到第八位。

    对于大家关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卢教授从科学原理、法律法规、当前科研结果、国际权威机构意见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表示我国的转基因管理十分严格,从实验室走到市场,要经过长时间、严格的安全评价。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际主流的意见是:“通过安全评价且目前允许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风险不比普通食品高,可放心食用。”而它对环境安全影响多大,比如对生物多样性会不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有没有影响,转入的基因会不会通过花粉传播等天然杂交方式进入野生物种从而带来影响,等等,都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讲座深入浅出、满是“干货”,现场大家聚精会神,十分专注。在提问环节,听众们提出了不少自己关心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例如,我国转基因主粮化、转基因产品标识、转基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等。卢教授一一进行解答。卢教授表示,转基因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能带来很多利益,也有许多问题有待继续了解。面对各种传言,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消息是否来自科学杂志、科学报道,说法有无科学依据,以此提高判断力。

相关图书介绍


《科学之种——我们为什么深深地误会了转基因》
马克·莱纳斯(Mark Lynas) 著
朱机 黄琪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20年7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