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德国、日本以及朝鲜盟国管理最高当局、相关的联合国组织观察员,以及国家卫生组织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代表团就新组织的组织法、有关中止国际公共卫生办事处的草案、建立一个过渡委员会以承担新组织以及国际联盟和临时联合国救济与重建机构的职责等问题达成共识。
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这一天也成了“世界卫生日”。1948年6月24日,第一次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开幕。55个成员国中,有53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过渡委员会到1948年8月31日因完成其使命而不复存在,之后由世界卫生组织来接管国际公共卫生工作,该组织成为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史上第一个具有全球维度的卫生组织。
(本文摘自《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略有编辑,以原文为准。)
延伸阅读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 晋继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01月
在分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背景、概念、必要性和治理路径的基础上,作者对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国际人权机制等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一一进行了剖析,指出了上述国际机制在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制约因素。
作者认为,上述国际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提供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不足的原因在于其过程不符合公共产品供应的“三角结构”,即这些国际机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并没有实现决策的公共性和收益分配的公共性。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国际机制中由权力政治因素所导致的“民主赤字”、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缺位、各国的经济利益驱动,以及巨大的南北公共卫生差距等。
此外,本书还阐述了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2003年“非典”危机为例分析了中国的公共卫生外交所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