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称作“魔都”,“摩登”一词风靡全市,市民的观念呈现昂扬向上的进取和开放。
涌入南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你可看到在西方世界流行不久的发型、时装、女式提包、鞋帽和佩饰。你可从拂面而过的熏风中,嗅到新近巴黎流行的香水气味。你还会发现,行走在南京路的女性个个顾盼自如,每个人似乎都力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同样是旗袍,面料不同,袖口长短不同,滚边不同。
南京路不愧是上海财富的象征,时尚的象征。对于南京路的繁华、摩登,先施、永安公司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没有先施、永安,没有四大公司,就没有南京路的盛名。永安公司因长期坚持以中高档商品销售为主,对南京路的繁盛、浮华影响尤大,凡西方市场流行的商品,永安大都聊备一格,以满足特殊人群,从1918年9月开张到1937年,永安公司成了那个年代摩登生活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永安公司开业后,始终以提供市面适销商品为经营理念,采办的商品紧紧追踪都市生活时尚,在永安商场,顾客左顾右盼,触目所见的大都是散发现代气息的商品,它是观察摩登时代上海市民消费趣味的最好窗口。
近代中国是急剧变迁的时期,其间的思想、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都经历了巨变,服饰也不例外。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西方影响的渗入,二是清朝的覆灭。在服饰上,前者的影响导致西式服饰在中国流行,西装被一些高等华人所崇尚、接受,后者的影响,造成延续数百年的中式服装或淘汰,或改制。上海在近代服饰巨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评论称:“自来转移伏思之权力者,前清则推京师,近日,实在上海。”
西服 西服,一般指男性装束,女性的类似装束则区别为“女西服”。在西方,男装的正式晚礼服称作“燕尾服”,白天的正式礼服称作“晨服”。现代男性日常所穿着的西服源于一种名为“夫罗克(frok)”的外套。由于这种服装符合自然、理性、平等、自由的时代思潮,诞生后迅速流行,并随着殖民势力的全球扩张,开始西服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服随外国侨民一起传入上海,并随着在华势力的扩大,逐步流传。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中国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改良运动,改良派在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时,也提倡教育、风俗等一系列改革,“放足、剪辫、易服”成为风俗改良的重要内容。民国诞生,政府曾发布法令,重定服制,男子大礼服和常礼服,均采用西式服装,西服的传播在法律上得到保障。
对西装的传播,上海洋服店起了一定作用。惠罗公司20世纪20年代初,从国外聘用两名西装裁缝驻店,按顾客要求,用本店的面料,缝制各式西装。其他外资百货公司泰兴、汇司、福利公司等也都出售西装面料或成衣。此外,上海的外资洋服店20世纪20年代曾多次举行西装时装表演,交流西装制作技艺,1927年,鸿翔时装店应邀参加这一从未向华商服装店开放的活动,所制西装以精湛手艺获奖,名声大噪。以后鸿翔还多次应邀参加,屡获好评。
西装传播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上海红帮裁缝的脱颖而出。红帮裁缝,即宁波西装裁缝。成衣制作原系当地手工业之一,以此谋生者甚多,上海开埠后,宁波裁缝大批移居上海,巨大的西装市场,为宁波裁缝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自第一家红帮裁缝店开设之后,商人开设的西装制作店就迅速发展,1930年增至68家,20世纪40年代增至340家。不少红帮师傅前往日本等国学习西装制作技术,同时参以中国的服装缝制技术,逐步形成红帮制作特色,不断推陈出新。上海红帮裁缝的生产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西装的传播。
永安公司设西装部专售男女西装服饰,如美国金叶牌衬衫、美国羊毛领带,英国开领衬衫、德国什色丝围巾,英、美国制皮大衣,毛衫有老牌四条厚绒衫裤、英国毛布连领衬衫、英国老牌灰色全羊毛衫裤、英国本牌女装色边白羊毛衫、英国马牌上等羊毛衫裤、英国飞轮牌羊毛衫裤。20世纪30年代,永安设立新装部,制售各类西装。
旗袍 本系满族女性服装,清朝覆灭,旗袍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逐渐流行,最终成为举国接受的民族服装。在旗袍从满服到民族服装符号的变迁中,上海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旗袍什么时候在上海流行?一般没有准确的时间说明。实际上,旗袍流行的时间,可准确确定于1918年、1919年间。1920年5月《晶报》发表的丹翁《服妖》一文指出,鼓书艺人刘翠仙自来上海登台奏艺后,许多女性因喜爱刘之艺术,爱屋及乌,纷纷流行刘翠仙所穿之旗袍。后有读者指出,刘所穿非旗袍,乃男子长袍。但这位读者没有否认女子着袍1919年已经流行。又有人指出,在刘之前,1918年来沪的北方鼓书艺人小黑姑娘、英姑娘登台时,穿的也是长袍,据此可知,20世纪初,已有一段汉族女子将男子长袍误作旗袍流行的时期,直至流行广了,人们才知道长袍与旗袍的不同,满族旗袍一是不开衩,二是宽袖,男子长袍则是开衩的。但男袍被误作旗袍已约定俗成,女子着袍从此被称作旗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