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楼台》:140余幅高清宋画,宋代建筑文明的形象历史

    李嵩《骷髅幻戏图》《朝回环佩图》《高阁焚香图》《汉宫乞巧图》《水殿招凉图》《夜潮图》,马远《雕台望云图》《华灯侍宴图》《宋帝命题山水册》《踏歌图》《台榭侍读图》《松风楼观图》《雪中水阁图》《雪景四段图》《雪中归棹图》《秉烛夜游图》《茅亭纳凉图》《柳岸远山图》,马麟《深堂琴趣图》《楼台夜月图》《松阁游艇图》《荷香清夏图》,刘松年《文会图》《撵茶图》《冬景图》《夏景图》《四景山水图》《秋山行旅图》,夏圭《溪山清远图》《雪堂客话图》《梧竹溪堂图》《观瀑图》《西湖柳艇图》《山阴萧寺图》《钱塘秋潮图》,赵伯驹《水阁凭栏图》《汉宫图》《宫苑图》《江山秋色图》,马和之《孝经组画》《早秋夜泊图》《女孝经图》组画等,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宋代建筑之精致细节。元代的王振鹏、孙君泽等,因画作所涉建筑题材为宋代,也一并入列。

    《大宋楼台》书中插图共600余幅,除高清还原宋画建筑细部外,还有傅先生亲手绘制的大量线图和还原画作,可谓洋洋大观,丰富多彩。不仅是一部另眼看宋画的专集,也是一部宋人界画的精品别集。

二,以画入史,可品读可鉴赏

高清呈现
绘就一幅宋代建筑的形象历史长卷


    《大宋楼台》是一本很美的书,一卷在手,不仅可品鉴宋代绘画之美,更可领略宋代建筑之美。全书308面,共收入140余幅宋人界画、600余幅精美插图,编排错落有致,读来赏心悦目。这些名家名作,既为本书增加了艺术观赏性,又大大增加了图像资料的可信性。

    《大宋楼台》以画说史,系统梳理了两宋界画所反映的宋代建筑外观特色,析其作品,道其影响,论其流变,详其蕴蓄,形象生动,并以之绘就了一幅趣味横生、活灵活现、形象生动的宋代立体生活图卷,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其一,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与一般的建筑通史著作不同,著者傅伯星先生的《大宋楼台》以有宋一代作为研究范畴,摒弃了专业的建筑技术细节讨论,而对这三百余年间建筑的外观样式的流变作了细致入微的“图说”,使许多通史中或语焉不详或实物无从得见的细节逼真呈现。如南宋首创了大红宫墙;宋代的窗完成了古代直棂窗向近代槅扇窗的转变,发明了移门和蝴蝶门;宋建筑物的栏杆望柱柱头只在转折处高出寻杖之上,其余不论栏杆多长,寻杖以上皆无柱头,明、清则正相反,逢柱必出头;唐宋垂带栏杆直接落地,没有“抱鼓”装置,明、清垂带栏杆落地处必装“抱鼓”;唐宋民居围墙多用竹、苇、柴编成,或涂泥刷白,上覆黑瓦,即称“粉墙黛瓦”,至明初犹然。官署贵邸及重大建筑物才用夯土墙,皆下宽上窄,最怕雨水渗塌,所以南宋围墙顶做不出逐层收缩的线条,也做不成封火墙。只有到明代中期砖的生产量剧增,砖墙遍及城乡,墙线才变得丰富多样,才产生了向上递升的封火墙(俗称马头墙);宋代宫苑、官署、豪宅的大门设置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但未见一处门前画有石狮子,宋人笔记、诗文中也未见有此记载,故可以肯定宋代是没有这种设施的。这些建筑细节的解读与发现,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给研究者予启发。

    其二,图文并茂,别现精微。《大宋楼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两宋建筑细节的方方面面。大到宫城、园林、市肆、寺观、城乡住宅,小到门、窗、桥、桌、凳、花托,许多建筑史书中无法企及的种种细节,在傅先生的叙述中得以一一现身,作多视角的展示,如:唐和北宋屋顶檐角平直,稍稍上翘,南宋越往后,檐角翘得越高,渐成“飞檐”;北宋和南宋、辽和金画中琉璃瓦顶渐有所见,但据杭州考古反映,即便南宋皇城遗址内也未发现有使用琉璃瓦的痕迹;唐代檐下两个斗拱中间置一个人字拱,宋以后即无人字拱;宋、元的斗拱大而疏,明、清的斗拱小而密,装饰功能大于承重。由此涉及礼制、朝仪、民俗、百业、娱乐、宗教、地域差异乃至社会生活的种种侧面,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宋代建筑文化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象图例和鞭辟入里的简要说明,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而是整个宋代的社会生活。

    其三,撷取宋画,艺术性强。傅先生既是画家又是史家,熟知宋代名画,《大宋楼台》收入140余种宋代界画精品,是傅先生以数十年之坚持和一以贯之的努力,搜遍宋画和与宋接壤的部分元画所得。书中600余幅插图除用宋画外,还有傅先生亲手绘制的大量线图,不仅保证了资料的可信性,也大大提高了插图的观赏性。

    其四,尊重历史,深入考辨。傅伯星先生力图通过宋画中可视的建筑形象,复原宋代建筑的历史变革。他将写作此书的过程比作深山挖宝,自豪于“把宋代特别是南宋建筑的来龙去脉理出了一个明显的轨迹。其中又以‘去脉’的梳理,自以为堪称第一次发现。顺带着发现了众多托名赵伯驹的界画伪作,其中不乏绘画技法可称道者,选其中略可观者入书,想来对于今人鉴别宋界画之真伪或有所稗益”。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