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桑塔格的文化批评涉及文学、艺术、摄影、医学等多个领域。桑塔格钟爱虚构文学,小说的创作贯穿她的一生,她为四部电影撰写了剧本。在她逝世后,她的日记和笔记得以出版,呈现了知识女性半个世纪以来的精神历程。
提起苏珊·桑塔格,我们就会想起她的一系列标签:“美国公众的良心”、“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知识偶像”、“女权主义者”……
但是,桑塔格在生前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标签既暧昧又抗拒,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位作家,一位擅长在不同领域以多种形式写作的作家。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桑塔格的文化批评涉及文学、艺术、摄影、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了整整一代人的床头读物。桑塔格钟爱虚构文学,小说的创作贯穿她的一生,她为四部电影撰写了剧本。在她逝世后,她的日记和笔记得以出版,呈现了知识女性半个世纪以来的精神历程。
谈艺术
开辟审美新时代
上世纪60年代,苏珊·桑塔格的名字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正值美国的动荡、狂躁和反叛时期。50年代末积攒的关于社会批判、亚文化、流行文化和自由政治的主题,似乎都在60年代与不同的激进运动产生联系。女权主义者和反战人士走上街头,毒品体验、性解放、东方神秘主义相继成为美国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正在此时,刚放弃大学教职、转向全职写作的桑塔格开始声名鹊起。
60年代的美国,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知识分子和学者以此作为自我定位的基石,不会严肃对待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对于在年轻人之间流行的亚文化更是嗤之以鼻。1964年,桑塔格发表《关于“坎普”的札记》,以一种颠覆性的艺术品位彻底打破了美国文化界的固有格局。
“坎普”(Camp)是当时在纽约和伦敦同性恋亚文化的一个符号。对于当时的知识阶层而言,谈论同性恋不仅难登大雅之堂,更是社会的禁忌话题。桑塔格则认为,“坎普”是一种“品味大众文化的方式”,它是一种接受和理解,允许人们也可以享受传统范畴内不属于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桑塔格把“坎普”从亚文化中抽取出来,创造性地把它定义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严肃的高雅文化、倾向极端的先锋潮流形成对照。她甚至列出了一个“坎普”艺术清单,这些艺术都具有反讽的激情和夸张的风格,威胁着那些标榜真理、严肃和高雅文化的万神殿。《关于“坎普”的札记》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南,它并不是对美国消费文化和娱乐产品的褒扬,却可以让人们以全新的眼光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
桑塔格未曾料想,这篇散文引发了知识界和社会两极化的强烈反响,一方面类似“纽约人”这样的影厅把桑塔格的散文免费分发给观众。另一方面,杂志编辑部收到大量愤怒读者的来信,桑塔格对待流行文化的严肃态度让他们不满,公然讨论同性恋话题更是败坏了社会风气。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篇文化批评让31岁的桑塔格毫无征兆地登场,成为纽约甚至全美的明星知识分子。
就在同一年,桑塔格发表了《反对阐释》一文,对艺术批评的传统范式提出了尖锐的反对意见。自柏拉图的“模仿说”以来,西方的艺术批评着重于“阐释”,也就是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桑塔格认为,这个时代很多的阐释行为都是僵化和反动的,让我们被迫拒绝了艺术的独立性。一旦评论将艺术作品还原为它所谓的意义,这就会让艺术变成可掌控的、顺从的消费品,剥夺了它能使我们情绪激荡的能力。对艺术的阐释如同汽车和重工业排放的废气一样,毒害着我们的感受力。桑塔格以近乎刻薄的口吻写道,时下流行的阐释行为就是“知识对艺术的仇恨”,“为取代艺术阐释学,我们需要一门艺术色情学”。
桑塔格的同名散文集《反对阐释》为后来的流行文化批评开创了新的范式,不再依托传统的文学理论,而是将艺术和文化的所有领域涵盖到感官体验之中。更重要的是,这本散文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自1960年起,美国文化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曾经不受重视的流行文化逐渐成为文化批评的主要对象,桑塔格就是这场文化革命背后最重要的推手。
有些评论指责桑塔格对传统的反叛有意消弭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隔阂,甚至是在迎合消费时代下的芸芸众生。在《反对阐释》出版三十年后,桑塔格为这本散文集写下后记,她认为当时写作的动机是“不安于现状”,世界上有那么多无法命名和无法归类的东西,而类似于“高雅和低俗”这样的组合,有碍于人们对新兴事物的理解。
论摄影、疾病
控诉道德的冷漠
中国大多数读者首次接触苏珊·桑塔格,源于1997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论摄影》,这部作品为桑塔格的写作生涯开创了第二个高峰。《论摄影》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包括六篇文章,但写作过程十分艰难,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才最终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