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理论扎实。本书各章作者均有现代经济学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对中国改革的描述并非简单的数据陈列和资料堆积,而是试图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各章作者对所论述的专题均有独到见解,为读者从浩繁的经济现象中归纳出中国改革的逻辑主线。因此,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改革的经济史学著作,更是经济学著作。各章基本都代表了国际上经济学界对该专题领域的研究前沿。在此意义上说,本书乃是到目前为止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最为成功的例证,亦是将中国经济改革这一命题纳入现代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成功尝试。除此之外,本书各章也提供了各相关领域最详尽的文献索引,这无疑为其他学者的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书的翻译团队由一群热心的青年经济学者组成,他们主要包括上海财经大学的丁晓钦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樊潇彦博士、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的方颖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张西小姐和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的赵扬博士等。其中,方颖博士和张西小姐也参与了在匹兹堡大学召开的研讨会的会议组织工作。翻译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 2、 11、 17和19章由丁晓钦翻译,第3章由方颖翻译,第4章由赵扬翻译,第5章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沈可翻译,第6、 7和18章由张西翻译,第8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薛森翻译,第9章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曹莹翻译,第10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吴相波翻译,第12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刘长江翻译,第13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王楠翻译,第14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郭辉铭翻译,第15章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高虹翻译,第16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李倩翻译,第20章由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陈伟翻译。樊潇彦校对了第9章和第15章,方颖校对了第16章,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纪衎校对了第8、 12和13章,李倩校对了第10章和第20章。此外,纪衎翻译了中文版序言,陈伟对全部文稿进行了初步编辑。方颖和赵扬承担了翻译团队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通校了全部文稿。除明显错误外,为了尊重其他译者的工作,我们基本上保持了译稿的原貌。
同时,我们还必须感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何元龙社长和麻俊生主任的支持和鼓励。当方颖向何社长推荐翻译此书时,何先生以最快的速度与作者及出版方联系,使本书的中文版得以在中国经济改革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面世。当然,本书卷帙浩大,英文原版多达900余页。在较短的时间内翻译90余万字的篇幅,限于我们的水平,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待再版时有所提高。此外,译者未必同意书中的全部观点,因为其中大部分代表了西方学术界的看法,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能秉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方颖 赵扬
于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2009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