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密档中的二战》后记

     关于战争问题的讨论,结论林林总总;但是,应该记住这样的结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①只要战争存在,此结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均为帝国主义利益而战,除了塞尔维亚人民抵御奥匈帝国侵略是正义的,大战的两大军事集团都是非正义之方;而上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经徐徐拉开帷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前一次的不同,是妄想奴役欧洲和非洲人民的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妄想奴役亚洲和澳洲人民的法西斯日本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次大较量。

    关于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的书籍很多,且多半很厚,而现在读者手中的这本书不厚,只有十万余字,但照片、图像很多;可以想象原作者为精选出有关照片和图像以及文摘是付出艰苦努力的。

    战争的内容不是要让读者感到有趣,而是要震撼人心,本书做到了这一点。译者先于读者阅读了此书的原版,书中给出的例子无不发我深思,震撼我心,在翻译过程中频频鼻酸甚至热泪盈眶,如面对一名日本广岛女学童在原子弹爆炸后留下的一只饭盒这一隆景的描述时,止不住落泪……没有办法敲打键盘。孔子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略有遗憾的是本书介绍中国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篇幅不够,中国毕竟是主要战胜国之一,在整个世界大战中,中国是主战场之一,胜利的人民像一个巨人站立起来,尽管遍体鳞伤,食不果腹,衣衫褴褛,亟需擦洗,但是与跟随其宗主国参战的殖民地人民不同,中国人民是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人民参战的,中国这个二战正面角色从大战序幕到大战尾声一直在舞台上!战败的日本除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签署向盟国的投降书之后,也确确实实单独向中国投降。翻译此书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思绪万千,不可能只打字无思考,如果有本用类似的方式编撰的以中国人的眼光看二战的书,译者会感到欣慰。

    本书原作者是美国一位史学家,从其前言看,他想以很公正的眼光看待二战敌对的双方,他基本做到了。作者援引各式各样的人的回忆、讲话,并把评说权交给了读者;读者可以相信原作者使用的史料是真实的,即使是战争正义的一方的军人也有缺德的行为;但是,原作者还是把美国放在了那个世界战争舞台的中心,阅读时需注意。

    “战争使民族经受考验——这是战争的补偿的一面。”①我的理解是:受战争考验的民族指参战的所有民族,不仅包括正义的且(如果是)战胜的一方,也包括非正义的且(如果是)战败一方的国家和民族,勿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民族经受住了战争考验,战败国意大利虽说是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然但丁的同胞可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更深刻地知晓人地狱的灵魂将是什么下场,所以他们早早脱离轴心国,最先忏悔发动战争之罪,没等盟军来逮捕审判墨索里尼,意大利人民就已经成功地将这个法西斯头目处决了,以至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的被告席上没有一个意大利人,这足以证明:这个民族经受住了战争考验;德意志民族同样经受住了战争考验;唯独日本浑然不知自己没有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人们常道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众人皆知,世界上没有死而复生的生命体;事实是反法西斯战争只是把日本军国主义打倒在地,它并没有死——今天日本自卫队的队旗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军旗一模一样。谁人不知旗帜是思想的宣示,是最严肃的语言。 非正义战争和正义战争如同人为纵火和灭火,当大火燃起时唯有阻燃物质的力量最有效,唯独救人最重要;侵略者及其“辩护士”属于人类中卑鄙的部分,他们是纵火者,而纵火者必受诛。 关于战争的记忆是各种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战争和地球上一切灾害均给人类带来灾难;然而战争的原发f生是人力可控的,令全体爱好和平的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自己就是控制战争的主体。 赞上海人民出版社选择了一本好书来组织翻译,感谢张晓玲编辑对我的信任,把翻译此书的任务交给我,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石左虎 
                                                 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 
                                                     初稿农历乙未年端午节 
                                                     定稿农历乙未年父亲节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