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来时的路——荒废的古驿道——让劳伦斯见识了欧洲传统曾经的辉煌与力量,那么,这段归途则一步步证实了他的担忧。即便在欧洲的内陆,机械化也已迅速渗透至每个角落。瑞士的山谷里,工厂的浓烟熏黑了人们的灵魂。山顶的小镇居然也充斥着游客和广告牌。劳伦斯把这喧嚣、混乱的世界比作一辆翻倒在路边的搬运车,“各种大件家具倾泻而出,可是谁也不来收拾。”更让他触目惊心的则是那些公路:宽阔、崭新,却又污秽至极;驿道两旁的十字架在这里被大楼和厂房代替。劳伦斯意识到,旧秩序正在脆裂、腐坏,一路由黄昏坠入黑夜。即便在米兰广场涌动的人潮中,他都能嗅到机器文明发出的恶臭。
《意大利的黄昏》共收录札记十篇,其中“山中的十字架”(原名“蒂罗尔的基督像”)写于1912年9月至1913年3月。“纺妇与僧侣”、“柠檬园”、“看戏”等三篇则是1913年冬天在加尔尼亚诺完成,并于同年9月登载于知名杂志《英国评论》。上述四篇在集结出书前都曾做过大幅修改。而余下的六篇文章则都是一战爆发后,即1915年9、10月间作者在英国补写的。劳伦斯一般将这十篇札记统称为《意大利忆往》(Italian Days),后出版社将其更名为《意大利的黄昏》,并于1916年6月1日正式刊行。
《意大利的黄昏》虽是一本小书,但译者和编辑并不因此轻忽、松懈。感谢译文出版社顾真先生的信任、鼓励与支持。感谢让我再度踏上翻译这妙不可言的旅程。当然,译文中的任何纰漏,也必须由译者一人负责、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