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六少”是率先将成人文学中的名家引入少儿出版界的少儿社,此次订货会上,此一趋势依旧延续。周国平在明天出版社推出《侯家路》,阎连科的《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亦花落明天社,马原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湾格花原》,赵丽宏将在福建少儿社推出新作;低幼动漫,功能性日益明显,且基本都是品牌形象趋导的品牌读物,如安徽少儿社推出《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和《爸爸去哪儿》的配套读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借用迪斯尼形象推出的低幼读物;各社产品线越来越清晰,便于品牌效应的集聚和市场的认同,譬如福建少儿社的台湾儿童文学板块,安徽少儿社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的“零时差·YA”书系等;儿童文学板块,儿童文学名家尽落华东,且内容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形式更具创新;少儿出版的新板块在此现身,如少儿人文板块、传统文化板块等。
同时,各社在进行市场细分和准确定位后,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板块。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儿童文学板块和科普板块,浙少社的强势儿童文学板块,明天社的名家名作精品书系和图画书板块,安少社的低幼板块和儿童文学板块,福少社的儿童文学板块与科普板块等。
可见,各家还是在自己的优势上更深入和执着,包括产品的优势和品牌的优势。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有效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已被证明是成功的产品板块去继续延伸,最成功的就是《笑猫日记》的方式。市场表现最好的出版社,就是因为拥有了几个系列出版的品牌产品,保证了在市场上的位置和影响力;而市场表现一般的出版社,就是因为缺乏大系列的品牌产品跟进、强化、稳固。
“华东六少”新挑战
从2003、2004年以来,随着一个少儿出版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华东六少日益凸显重要位置,成为少儿图书市场的主导力量,为中国少儿出版界的第一梯队。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一些品牌老社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了活力,一些本来只是专注于省内教辅的少儿社开始将一般图书作为重点主攻方向,一些民营少儿出版机构开始彰显其口碑。在强有力的竞争主体日益多元的同时,华东六少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正在释放,华东六省的市场潜力也正在逐步释放。要持续巩固推进华东六少在少儿出版市场中第一梯队的优势,华东六少面临怎样的挑战?
在福建少儿社社长陈效东看来,华东地区有其天然的优越条件,整个区域经济的发达,包括区域的文化传统和氛围,加之华东六省相互开放市场,确实为华东六省少儿出版联合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浙少最早“断奶”——没有教辅,随着浙少社在市场图书方面的探索与引领,不断带动华东其他五家出版社往市场图书这条路走。
“有些社也有强大的教辅支撑,实力和效益未必比华东六少中的某一家社差,但长期只是做省内的市场,市场化图书只是作为一种补充而已。”随着整个少儿图书市场的推进,一些少儿社从购买版权开始,到有计划的进入少儿图书市场;一些新的市场联合也在出现,比如“新海晨”,开始后发崛起;长江少儿社成立集团之后,整体推进非常快。显然,少儿出版处于变动过程中间。
“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中,华东联合体面对的挑战更激烈,任务更艰巨。六社唯有更加紧密地抱团,愈发密切地协作,自上而下地从产业链各个环节携手合作,才能赋予华东联合体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汪忠表示。
在明天出版社社长傅大伟的观察中,华东六少作为少儿出版主导力量之一出现,不仅始于2003、2004年。“华东六少之所以能够形成目前的第一梯队的局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人才的结构、市场的配合、出版资源等多方面原因成就了这六家社在全国少儿图书市场中的领先位置。全国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基本是同步的。”
傅大伟提出,华东六少在新世纪以来的长足发展,得益于这十多年来少儿图书市场进入高速增长的大背景。由此,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老牌社在市场化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启动较慢,但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它们把潜力释放。
“再看一个十年,华东还是有它的优势。”傅大伟历数,比如,出版资源,人才队伍的培养,经验、机制,以及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的区域市场消费能力比较强,当地的出版社运作起来就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此,傅大伟的判断是,华东六社继续保持它在少儿出版市场中的领先优势,是没有疑问的。
居安思危。陈效东提出,要持续发展,仍然要有最好的产品,稳固的产品线,不可取代的特色,这是六家少儿社发展的基础。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王泳波进一步提出,人才还是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共识是,如果每个领域有一两个灵魂性的领军编辑,则山头就建立起来了。”从传统出版而言,内容与营销是两翼。渠道的分化与多元也摆在出版人眼前。“渠道的布局,尤其是针对新兴渠道的布局尤为关键。这些领域,要探索并形成行之有效的一套应对方法。”王泳波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