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是林毅夫经济学家生涯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林毅夫建立了其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核心就是他后来一直坚持的“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分析逻辑。这部著作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改革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改革的经验在哪里;(2)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活乱”循环,解决的路径又是什么;(3)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持续,经济改革的逻辑方向是什么;(4)中国的改革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贡献在于这样几个方面:(1)首次作出了“中国的奇迹”的“观察”。20年前,人们热衷于讨论的是“东亚奇迹”,津津乐道于亚洲“四小龙”,而林毅夫他们在认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实绩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在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较薄、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取得如此成绩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堪称“中国奇迹”。(2)准确地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和可能达到的规模。书中预测按PPP计算(购买力平价),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5年赶上美国,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中国则会在2030年超过美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都曾公布统计结果,说中国的经济规模按PPP计算2014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3)分析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之间的成本差异,对中国前30年实行赶超战略时的经济政策给出一个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解释,让西方学术界耳目一新。(4)基于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5)按照中国经济改革自身所表现出的逻辑顺序总结了改革的阶段、历程和各个阶段的内容,提出了未来改革的路径和主要任务。2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进程与这本著作提出的改革任务基本吻合,从中我们看到了系统功能耦合不可抗拒的力量。(6)对中国和苏东两种转型路径进行了科学的比较,指出渐进、双轨的改革比起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有利于避免持续性的社会震荡,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效率的改善。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部20年前出版的著作,其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分析逻辑、主要观点、政策建议乃至经济预测几乎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对一部社会科学研究著作来说是很少见的。不过,当年这部著作出版时,在学界引起的反响更多的是质疑,不仅认为提“中国奇迹”为时过早,经济预测过于乐观,更多的是对中国渐进-双轨式改革路径的否定,认为扭曲的体制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这在当年我们为这部著作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出版座谈会上经济学家的争论中可见一斑。当然,当年争论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上,媒体上曾报道了林毅夫与张维迎之间的那场扮论,称之为“北大交火事件”。

    张维迎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极有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长期从事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强调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对称安排的重要性,主张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民营化,将企业中的国有资本变成债权、非国有资本变成股权。张维迎的博士论文《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也由我们出版,同样列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其后我们还出版了他关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方面的著作,并围绕其企业理论也召开过学术研讨会。

    林毅夫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承担了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包括违反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政策负担,以冗员解决就业问题和以企业负责职工养老的社会性政策负担。政府必须为政策性负担负责,因而产生了政策性补贴。由于政府作为所有者和企业作为经营者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能以政策性负担为借口,要政府为其包括由于经营不善和道德风险所导致的所有亏损埋单,从而有了预算软约束。林毅夫认为只要存在政策性负担,任何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会有预算软约束,也都不会有效率,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消除政策性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片面强调“委托——代理人”之间的道德风险,不能解决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问题。他认为,享有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要统一起来,只有在股权集中的中小企业才能做到,股权分散的大型企业不管国有或民营都同样面临委托—代理问题。要解决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道德风险,侵蚀所有者的利益,必须依靠公平竞争的市场使企业盈利状况成为企业经营好坏的充分信息,并据此来制定经理人员的奖惩,以使代理人和委托人的激励相容。因此,创造公平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比简单的私有化重要,有了这种外部市场环境,并改进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也可以是有效率的。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