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虽然陌生,但还是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手中正读的,就是莫迪亚诺的最新著作《缓刑》(严胜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我从中读出了作家对悲怆命运的无力与顺从,让人唏嘘不已。
《缓刑》以一个孩子的目光描写所处的环境,以无数细微的迹象回忆童年时代的种种经历,暗示他的父亲以及周围的大人的命运。主人公是“我”——少年帕托施,和弟弟寄居在一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从“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这里的一切真实而令人疑惑: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什么买卖?科萨德侯爵是否会在半夜回到城堡?“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为何人去楼空,再无踪影?“我”能感受到事情很糟糕,却没有任何答案,只能猜测和想象,从而展现了既真实又充满疑问的世界。
《缓刑》有侦探小说的影子,充满悬疑性,引导人们不断地读下去,试图解开谜团。同时,因为清新隽永的文笔,文字间流露出怀旧情绪。警察的到来,让这座别墅的故事稍显明朗,但随即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大人为什么会被捕?他们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仍然没有答案。童年的“我”既无身份,亦无归宿,甚至真实的生活,也似乎建立在流沙之上,经不起推敲和追问,不过,从“我”这里出发,却似乎可以窥见法国人在占领时期动荡不安、身心焦灼的生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
莫迪亚诺的作品带有个人经历的印记。他曾有个兄弟,却幼年早夭,莫迪亚诺在很多作品中都隐晦提起过,但只有在这部《缓刑》中,他完完整整地写出了他和兄弟之间的故事。序中写道:“镌刻在纸页上的,是兄弟间相处的朝朝暮暮,是一段回忆,在提起时还能说上一句:我和兄弟。”《缓刑》中的小男孩用精准和犹疑的口吻,回顾起一段童年往事,我们后来知道这就是莫迪亚诺的童年,动荡的生活,寄居在父母朋友家中,而这些朋友又行事神秘,过往成谜。说到底,故事的真与假并非问题所在,令人激动的是那一丝光亮,那卸下防御的叙事,呈现于我们的肉眼之下,明明白白,扣动人心。
莫迪亚诺故事的结尾,往往充满忧郁、失落、迷惘,没有一个明确的“句号”,这也是现代小说中的共性。《缓刑》的结尾也是如此,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作品中,莫迪亚诺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这和莫迪亚诺本人的经历有关,他的父母都在二战时,和盖世太保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物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他也希望借助写作来解开自己的困扰,或者说是疏解那种永远不知道真相的焦虑情绪。
莫迪亚诺的风格,继承了法语文学一直以来的诙谐幽默。他的文字中承载着哲学的追问、社会的反思和小说形式的创新。《缓刑》探索和研究当代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他的文笔纯正、完美、锋利、自制,语言简明流畅、优美稳健、诙谐幽默、富有寓意,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引起巨大反响。其作品尤其是前期的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他要描写这些他并未经历过的故事,就必然要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
莫迪亚诺这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法语文学而言,是又一次重要的收获。通过阅读《缓刑》,我不仅了解了莫迪亚诺及其作品风格,进而领略法语文学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莫迪亚诺获得诺奖,必定再次成为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从他身上到底学习什么,从他的文学作品中领悟怎样的价值内涵,现在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