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将彻底接受母亲已死这一事实”

    “我们只有在生之外或生之后,才可以把生安排得理想一点。”(247页)不理想的生活是因为匆忙,不理想的死亡是因为更匆忙。死后的无奈,不一定比在世时的无奈更令人心寒。作者一直希望陪母亲出门旅行,去日本,去母亲幼年游历过的英美,直到母亲去世之后终于梦见出游成行。与现实相比,还是梦厉害;但是与梦相比,还是现实更宝贵。这样一本用全身心去告别亲人的记录,并不是简单地在呼唤人们珍惜眼前人,它更像一本说明书,教人在面对生死的各个环节都做足力所能及的事情。书中提及弗洛伊德的“有限不死性”,即让人活在他人的回忆中。人们抗拒遗忘,将死者曾触碰的物品保存下来,将他的音容笑貌妥善存放在记忆中,在梦中完成他的愿望甚至拓展他的人生,但是“一切具体的都终将变为抽象的”,“我终将彻底接受母亲已死这一事实”(263页)。挽留都将以放手作为结束,告别都将以转身收场。珍惜曾经存在,坦然接受死对生的覆盖,是每个人都将抵达的终点。母亲写道:“想着我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我的。”(302页)惜别,不说再见,相亲相爱的人们永不会分开。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