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当金宇澄遇上王家卫……

    金:文学里面西方的要素是你写作首先你要建立自己的语言,文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文本的特征,就像写诗歌也是,你要有一个口吻,你要有一种文字,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繁花》为什么会用上海话?因为我在上海老百姓的网站上写,里面都是讲上海话。写了以后,发现有一段非常接近我们过去的话本小说的,就是现在《繁花》的开头,两个人在菜场里面卖大闸蟹你来我往的这一段,我觉得用上海话挤在一起写对话特别有力量,所以就这样写下去了。

    《繁花》里没有问号,基本就是逗号和句号,这都是故意,因为包括我们现在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他会有50页,一个标点也没有,所以说,写作就要想办法做出个人的特征来。另一方面,因为传统文本也是没标点符号的,直到清代都是印完一本书,读者自己圈点(所以叫可圈可点)。只是中国文学经过几十年的改变,吸收了外国的标点符号,人们才形成这样的阅读习惯。有网友说看不习惯的时候,我就觉得很感慨,原来现在的中国文字必须要分段加标点才能看得懂。所以,不分段我也是故意为之的。

    问:尽管你用了上海方言,但并没有造成阅读障碍,是怎么做到的?

    金:这么几代人受普通话教育之下你要全部写一本方言作品,你的受众肯定就是极少部分人,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说要清除方言的障碍,最好把方言写成什么人都能看得懂,文字虽然改变了,但是它的句型,上海人说话的韵味和味道是保存在里面的。如果说纯粹的上海话,《繁花》肯定是不够格的,但我的目的并不是我要传播上海话,我是要通过一种语言来让大部分读者能够了解上海人的生活。这个语言势必是要为文学服务的,或者说我是改良上海话,打破语言的壁垒。它实际是起了一个工具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读者。

    问:可是太注重文字,是不是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形式大于内容?

    金:我做编辑这么多年,就能发现很多问题。现在的作者,都不大注意个性。我也经常跟作者讲,你怎么就写出来了,不大注意文字、语言、语感,不注意这个,注意什么呢?很多人就只注意故事的完整性。为什么要这样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呢?是因为从1990年代开始,我们都转向到从事经济活动,大家都要去挣钱。写作的人就在想,我写一个小说,我把它的故事写得完整一点,我就可以把它拍成电影,拍成电视剧,所以从那时起小说就逐渐转向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和可看度,不注意文字,不注意语言,因为你要拍电影,你要翻译到国外去,语言都是不重要的。你说像《繁花》这种小说,你翻译成法语立刻所有的味道都没有了,《繁花》就是给中国人看的。所以《繁花》为什么会引起注意,就是大家已经忘记了原来小说还要在语言上面要有一种野心,你会想去构建一个语言的奇妙途径。虽然《繁花》还有很多问题,但至少我做到了。讲座之前,王家卫跟说我,你的小说没有任何电视和电影的倾向,我觉得他是在表扬我。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