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来迷往——《迷失的人》书评

     “从长期来说,亚当与夏娃的子子孙孙都是迷惘的孩子。”

    这句话以黑体加粗的形式静静地躺在世纪文睿出品的《迷失的人》的封面上,低调却充满力量地抓住了我本在继续流转的目光。感觉像触摸到了某个真理的尾巴一样,令我雀跃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封面的背后是些怎样的文字,是会使人看后愈加迷惘?还是会让正处在迷惘中的可怜人儿得到洗礼?

     目录简单到不行,整齐的顺排下 “第一天”到“第十六天”的日期记录,惊讶于这是一本日记之外根本猜不透期间的只言片语。随之递增的还有那愈加浓郁的好奇,没错,这种感觉就像是马上就能窥探到一个人的心灵独白一样,而且没有道德的制约,这日记是作者敞开胸怀让我进入的。

     早前听说过作者阿明o马洛夫凭借《塔尼奥斯的岩石》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一直想拜读他的作品,苦寻而不得,与这本书的相遇不论是注定亦或是上帝的怜悯,终于能真切体会到这位大家文笔的风采和思想的深沉,真令人兴奋不已。马洛夫的作品流传很广,被译为20余种语言,这与他对地中海文化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通过马洛夫的文字,人们关注黎巴嫩,关注那里的社会环境和人民,与此同时该地区也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共存与宽容的象征空间。

    书中的背景是一个令人无法忘怀的时代,1975年的黎巴嫩,爆炸声和射击声震动着贝鲁特的街道,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的矛盾激化,内战在这一刻爆发,混沌的拼杀,乱飞的残垣断瓦,堆砌的尸体,迷失的灵魂。这场内战持续了16年之久,在这期间很多人背井离乡逃离到外地以期躲避这混乱的国家,可是依旧躲不过自己内心的迷失。

    审视那段惨痛的历史,马洛夫是痛心的,他害怕在这迷茫的时代中道德也随之沦丧,他怀着上帝般博大的情怀试图用文字帮人民寻得友善、宽容与和平。作者借用日记的形式细腻地刻画出那“迷惘的一代”,把现实的历史和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少了份历史的艰涩,多了份人性的渗透。

    当时处于迷失状态的人笔下极具迷惘内心世界描述的日记,主人翁亚当的迷失,他曾经挚友的迷失,面对爱情与友情的迷失、理想与现实的迷失、权力与欲望的迷失等等都充斥在这十六天的日记以及日记中的来往信件中,字字句句无不考验着读者的大脑和一颗或迷或明的心。

     “其消失令我悲伤和念念不忘的,不是我青年时代认识的那个国家,而是存在于我梦中、却没有能够见天日的那个国家”,这是作者借亚当之手写于日记中的,毫无疑问透露出他对祖国深深的爱。书中的亚当的原型是不是就是马洛夫呢?书中的故事是不是就是发生在马洛夫身上的真实故事呢?这个嘛,只有继续品读边看书边研究。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