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要爱不要传奇

    这不是一本回忆录

  《惜别》文字分为5个部分:存在与不存在、曾经存在、在死者、不存在之后的存在、向死而生。

  这本书从2012年9月开始写,直到今年5月全部写完,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这个结构却让止庵差不多想了一年,“我很用心地写这本书”。

  第二部分“曾经存在”集中表现了止庵母亲的生活,因此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从这部分开始写,止庵说这里面有一个误读,因为他根本不是在写回忆录。

  “如果从第二部分写起,读者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止庵解释说,“生是存在、死是不存在,将这么一个自古以来简单的道理弄明白后,才能知道那个存在是曾经存在,才知道它的意义。”

  母亲生前,止庵对她的日常生活也不看重甚至不理解,比如说她说要看侦探小说,我就去买,也不管好坏,没特别精心去挑。后来我才发现她在日记写“这本书不该看,浪费我时间了”。止庵这时才发觉自己原本应该好好地挑一下,但当时确实觉得没这必要。还有就是母亲养的花,止庵也不太关心,所以后来那些花少了不少。

  “只有隔着死去看这个事,才会发现它有意义,而隔着生死来写,就使得它有一个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曾经存在’。”止庵说。

  止庵强调他写的不是一本回忆录,“我母亲是一个普通的人,普通人没必要写回忆录。”止庵举例说,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的儿子写过一本关于她的回忆录,他写这本书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他母亲是一个名人,人们都知道他母亲,希望更多地知道他母亲的事情,传记作家等着他提供材料。

  止庵所要写的,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母亲所曾经拥有的,只是她的生活。那种有意味,有品质,又是平平淡淡,日复一日的生活。我久久记忆,时时回想的,也是曾经如此生活着的母亲。我惋惜哀痛这种生活与母亲已经一并不复存在。”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