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轻时代的……

    等大家都有城市经验,城市文学就普遍了

    晶报:您曾经说想要回击“城市无文学”的论调。现在《繁花》这么火,觉得目的达到了吗?

    金宇澄:这是记者夸大了的话,我不是这个态度,是希望关注城市文学。城市文学一再被压制,因为历史上的原因,人们更多关注了非城市的部分,现在不一样,城市文学等于当下城市化的一部分。现在虽然很多作者住在城市,生活,或者工作,却书写农村题材,这也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反应。因为他们往往只具备了农村经验,所以只能写农村题材。应该是过渡到下几代人,等大家都有城市经验,城市文学就是普遍的了。
    比如希腊文的“城市”,直译是“母亲城”,希腊人的“故乡”,“母亲”,就是城市,欧洲有久远的城市历史,有写一座城的习惯,罗马或者巴黎,也许还有伦敦。而中国的说法,乡下往往就是故乡,老乡,同乡,乡里乡亲,中国是乡,但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现在显然已经越来越浓烈,事实上我们城市文学也大有可写的地方,生活在城里,深入生活,就是深入到城市里去。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去关注城市人的生活。

    晶报:您最关注城市生活的哪个方面的书写?

    金宇澄:到了我这个年纪,注意的可能就是城市历史了。年轻作家不一样,上海“80后”女作家周嘉宁就觉得,所有的城市都是一样的。她英文好,眼里的城市和我这个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完全两个样。我需要保存我的回忆,保存新旧时代的城市内容,我这一代人死掉了,这个现场就没有了,当然年轻一代以后也会有他们的兴趣点,以后他们必然也会依靠回忆来写作。

    晶报:说到城市问题,大家很容易联想起上世纪的“京派”、“海派”。您觉得现在还有按地域划分文学流派的必要吗?

    金宇澄:没有这种分别了吧,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仍然非常有特点,戏说起来,“京派”力量要大得多。但历史上“海派”的实际人数也非常多,两城背景完全不同,重心也不一样。个人认为,当时是没有统一普通话背景也算一种原因吧,那时语言表达相对自由得多。如今几代人受普通话教育,对沟通经济和管理,普通话功不可没,但对于文学,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一种“人为”语言,音标等等都不再变化了,而方言是“活文字”,一直在变,非常丰富,这对于文学表达,就有本质的不同。对北方人来讲,普通话相对总是方便些的,非北方语系的作者,第一语言往往是搁置不用的,要用第二语言。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北京出了很多好作家,把语言运用到极致,到了酣畅淋漓、登峰造极的地步,江南人就做不到。因为不是第一语言,很难在文字上做得好。

    网上写作有魔力

    晶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会不会对文字特别挑剔?

    金宇澄:这职业要求对文字要仔细,尤其方言,不合适的地方都要改,因此对自己文字也很在意。

    晶报:网上写作,是一种自我鼓励方式吗?

    金宇澄:鼓励是写了一段时间,慢慢渗透出来的,跟网友熟了、有互动,会更多地为他们考虑:怎样引起注意,“请听下回分解”的意思。网上写作好像有股魔力,你最后会为此废寝忘食的。所以我很理解有的网络写手会累倒在电脑前,那绝对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我当时出差到外地,会钻到网吧里写,这种兴奋的心理,一般写作是无法体验到的。为读者考虑明天写怎样的内容,每天都在逼迫,它就会带来一种更具体的文学考虑,等于我把初稿,把写作过程公开的一种方式。读者会指出问题,在家里写,不会有这种快感。

    晶报:介意别人说你是网络作家吗?

    金宇澄:最近的上海书展上,有人称我是畅销书作家,随便怎么称呼吧,其实不管怎么写作,现在都会和网络有关系。时代已经大变了,虽然我的写作与一般网络作家并不完全一样,差不多写到尾声的部分我就结束了,告诉网友,我要修改出书,让他们以后买书看。这像是两栖动物,水里也游,岸上也走,我最后回到所谓的文学圈内,并不看重点击量,价值标准还是纸本。我自信还是一个所谓的“有文学底线的”作者,与一般的网络作者的方式不一样,但我相信,将来的伟大作品,一定会在网络中产生,现只是初级过程,网络同样会分流。我特别佩服网络作者,因为他们是不被娇惯的。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