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何伟读懂中国了吗

  何伟(Peter Hessler)此刻正在埃及,他《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中文版正在冲击畅销榜。这位美国人打算3年后定居中国,带着华裔媳妇(作家张彤禾)及一对双胞胎女儿。他在距北京240公里处的三岔村有一所房子。
  何伟于中国读者来说已不陌生,《江城》、《寻路中国》等作品为他建立了信誉,不少中国读者愿意相信他书写时的坦诚,并因此重新审视祖国那些惯常被忽略的方方面面。
  “中国就像是块奇石,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样子。”对于擅用本地居民和外国观察者双重视角写作的他来说,这次,他会如何描绘“那些处于变化中的人们”?
  何伟与中国的缘分要追溯到1996年,作为“国际和平队”之一员,他被派到中国支教,他选择了可以选择的最偏远地方小城涪陵。在涪陵的两年,他学会了中文,学会与各种不同的中国人打交道,收获了友谊,也观察到了这座长江边城市的“巨变”。为此写作的《江城》也在改变着美国人对中国的成见。
  1996—2007年,中国十年。离开涪陵后作为《纽约客》的记者,何伟以北京为据点,行走了诸多城市。值得称道的一次行走,是2001年,开着租来的北京产切诺基,“从山海关出发,沿长城西行,经山西、内蒙、陕西,直抵青海湖……”看到“许多村落被遗弃了”,这些都被他记录在《行路中国》里。“行走”在《奇石》里继续(还有篇章涉及日本、美国、埃及)。何伟在行走与访问中,关注变革中的中国,关注农村城市化进程,关注农民工、打工妹,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西方报纸习惯着眼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及政治命题,何伟则体察到:“这个国家最大的焦虑却是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的。”
  何伟的中国报道,采用人类学研究方式,像做田野调查一样,一次次去同样地方采访同样的人;他对人物长期关注,并等待故事自然发展。这种方式得益于他的社会学教授父亲,也得益于他的老师JohnMcphee(著名非虚构作家)。他很有耐心。“《纽约客》总是很恼火,因为我的慢吞吞。”他不在意故事一定卖得出去,只是充分地踏实地做采访。
  他慢慢的,平易朴实,“真是位小镇先生”——这位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小镇的作家,确实易给人邻里街坊之感。他对于中国的观察,细致,诚恳,接地气,中国人于他文字中觉得“天性纯良”。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曾感叹“西方人一直搞不懂中国”,无法断言何伟就懂了中国,但他确实敬重“中国发展舞台上的关键人物”——农民工们,“勤奋,务实而灵活。”“中国小说家关注农民工吗?”他困惑。
  对于涪陵,他的第二故乡,他有一种乡愁。然而“回不去了。时光不再。”他还是做了定居中国的决定。“我知道开罗所有好的中餐馆在哪里。我根本不喜欢埃及菜。我最喜欢川菜,我很想念它。”而他的双胞胎女儿——要到中国学中文。
  关注
  外国人眼中的变化中国

  当年何伟写完《江城》,寄给代理机构和出版社,遭到拒绝,有出版社直接说:“写得不错,不过我们觉得没人想看关于中国的书”。当年,大部分美国作家对于中国的书写是笼统的,“想把关于中国的一切都写进去”,“可能会有一个章节讲农业,一个章节讲工业,书里也没有多少人物,因为记者们和中国人接触不多。”近年“变革”中的中国吸引了不少西方作家(记者)的关注。有时他们的书写,“采用事先设定的模式,显得过于‘政治化’”。也有“靠谱”之作,值得一看。
  《再会,老北京》
  “拆”字圈圈画上,一条条胡同在消失——消失的还有“生活方式”。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梅英东)
  《打工女孩》
  东莞。女孩春明、吕清民两年多的打工生活——单调、劳苦,与世隔绝。
  作者:(美)张彤禾
  《落脚城市》
  第一章关于中国。作者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国家及地区,关注史上最强人口迁移潮——乡村到城市的流动。
  作者:(加)道格·桑德斯
  均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