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与集体的恐惧
这恐惧又是怎样的呢?在《布罗岱克的报告》中,“我”作为调查者,跳过表面,直击案件的内在真相——经历者们对于内心真相被揭露的恐惧才催生了案件。而对案件真相的窥探也使我的内心涌起阵阵波澜,我心中也有不愿面对的真相。
《布罗岱克的报告》中“我”当年为了生存,偷了列车上还在哺乳母子的救命水。到集中营后,“我”先在被称作“罐子”的单人牢房里待了很长时间,然后被派去掏粪坑,好几个月都浸在粪味中,麻木到习惯了,也体会到“有许多东西闻起来没有臭味,但它们比所有的大粪更腐蚀感官,腐蚀心和灵魂”。再后来我做了“狗”,脖子上套着皮圈,住在狗窝里,还要被人拉出去遛。抛弃尊严,每天盘算着怎样逃过死亡,继续活下去,为此“我”不惜一切代价。这便是真相之下的另一层恐惧——造成人们害怕去面对的真相本源就是一种对死亡或对其他的恐惧。
个体的恐惧积聚起来会形成集体的恐惧,集体对于死亡的恐惧会导致其中的异类遭受毁灭性打击。《布罗岱克的报告》中,德国军官讲的故事最能令人对内心的恐惧感到不耻。有种蝴蝶叫“火焰王”,顺利时,它们对闯进的别种蝴蝶不会采取行动,而一旦发生危险,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不同种类的蝴蝶,以保存自己。军官说,“也许有些思想狭隘的人会认为那些蝴蝶的行为缺乏道德,但道德是什么,道德有什么用?惟一的、占压倒优势的道德就是生命。只有死人永远是错误的。”“我”曾四处游荡,最后在小镇落脚。多年共同生活之后,“我”仍是小镇的陌生人,尤其在危难之时,这种异质更会被镇上的人们放大到眼前心间。因此,大家可以心照不宣地把我“这个外人”出卖,送去集中营;也可以齐心协力地将“那个人”处死。
“那个人”的死仿佛是引子,让“我”看到人们心中的恐惧,“我”理解他们的行为都是由恐惧催生,“我”也曾因同样原因做过同样不堪的事情,因内心恐惧逃避真相。人们身上都有邪恶的萌芽和灰色的一面,都不是“十足的浑蛋”,也不是“完全的圣人”。
从灰色到暖色的进阶
《灰色的灵魂》中,“灰色”主题由“我”的朋友约瑟芬这个童年历尽苦难却心怀单纯的形象来点出:“十足的浑蛋和完全的圣人,我都没有见到过。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漆黑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雪白的,压倒一切的往往是灰色……”
没有十足的浑蛋也没有完全的圣人,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能做出任何事,这样真实而残酷的真相,我们是应该将其抛弃,还是勇敢地面对?
《灰色的灵魂》中“我”执著于探寻真相,却发现了真相的灰色面目,永远也得不到真实答案,在对真相模糊性的恐惧中选择走向灭亡。对真相的追寻支撑“我”,一旦火苗被扑灭,“我”便完全陷入黑暗。“我”没有意识到,整个探寻的过程以及发现真相模糊性本身就是光明,已经比逃避或放弃寻找真相的人高明多了。
而《布罗岱克的报告》中,“我”在探索“那个人”遇害真相的过程中,再次跳入自己一直因恐惧而抛弃的内心真相中去,发现正是因为逃避真相,才会让真相蒙上灰色的面纱。推己及人,“我”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别人。这一切远比找到真相的意义更重要,也惟有如此才能在一切都消失、光亮熄灭的时候依然在自己的心里升腾起火焰,相信自己便是光明,照出暖色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