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与共和国同岁的桂兴华当过知青。这一代诗人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生活的介入,是其他两代诗人无法理解的。于是,桂兴华从1993年开始,已经连续创作了十一部始终紧追改革开放大潮的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辉煌一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及改革开放。那时政治抒情诗确实如雪莱所言:“一个伟大的民族觉醒起来,要对思想和制度进行一番有益的改革,而诗便是最为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 但是在九十年代,新诗坛开始流行微风细雨式“个人化”写作,出现抒情题材与抒情体裁都极端“轻化”的现象。诗人们沉湎于个人情感,诗歌的“言志”功能,特别是“启蒙”功能被“抒情”功能取代,诗的严肃性受到轻视。因此1993年12月27日,桂兴华的朗诵会首次在上海商城剧院演出,被《光明日报》称为“沉寂诗坛的第一声春雷”。 桂兴华以新的观念来抒时代之情,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不夸张地说,诗人成了沟通民间与官方的桥梁。如“韶山,一个小站,一个被歌谣中的湘江水重新打湿的小站/没有标榜的火车头,在这里拐了个弯/不再发烫的轨迹,已经在这里安安静静地蜿蜒”。今天,诗人又将好八连的旧自行车,将小朗铮在担架上举起的手,将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作为抒情的切入点,一下子抓住了音乐厅听众的心灵。与其说是诗人在叩问历史,不如说是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反省:“不是所有的快,都有价值。有时候恰恰需要慢,需要停!”桂兴华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将“政治”与“抒情”和“歌颂”与“反思”有机地结合,在手法上以小见大,将抒情、叙述、议论三者合理、精彩地交织。《韶山,一个小站》、《开国大典》、《幸存的小手向红星致敬》,在上海音乐厅朗诵后激起了一阵阵掌声,反响强烈。 从《邓小平之歌》以后,桂兴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格外重视“想象”和“意象”。他认为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不应该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受到束缚; 还认为尽管朗诵诗通常是“直接的语言表现”,“想象”和“意象”也不会影响听众的“在场”接受。如他的近作《任长霞:你的手机还在响》 就采用了意象语言:“这天下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薄、越来越繁杂了。/但毕竟越来越美了。就像这手机。/这手机——偏偏在侦破案件的途中遭受了车祸啊!/握住这手机——/就是在这个时代,攥紧了你40岁全部的痛。”在改革的号角更加嘹亮的新时代,政治抒情诗应该重回诗坛,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