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诞辰(1904年8月22日)

    邓小平同志生于1904年8月22日。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百年沧桑,神州巨变;伟人已逝,精神永存。
    改革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中国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发展的动力在哪里?邓小平同志回答说,改革,只有改革。“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他的结论。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以往的理解,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因为革命是要清除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受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虽也有一定矛盾,但不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解决,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但邓小平同志突破了这种旧的思想框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起和生产力基本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但长期以来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不改变这种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就无从谈起。解放生产力,就是指把生产力从高度集中的、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放出来,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这种体制改革充满风险,会引起强烈的震撼,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
    经济体制必须改革,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搞市场经济,并且从理论上澄清了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模糊观念,就是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改革紧密相联的是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邓小平同志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通过开放,打破了我国多年来的封闭状况,不仅使我们认清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而且使我们能够借助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来加快发展自己。对外开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一项长期国策,这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加以阐明的一个重要观点。
    总之,无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改革方面,邓小平同志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出20年的低谷,重新走上社会主义建设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是在“四人帮”垮台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当时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思想领域一片混乱,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抛出“两个凡是”的口号。邓小平同志临危受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的核心,是使全党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审视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后来被党的十五大概括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新观点最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一个是改革,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强国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推荐阅读
    《邓小平与六十人
    《图说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2004年版)
    《邓小平在上海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邓小平战略思想与21世纪的中国战略》
    《唯物辩证的经济思想——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永恒的瞬间——世纪伟人邓小平
    《邓小平认识论思想论纲》
    《邓小平  共和国领袖故事》
    《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
    《邓小平的故事》
    《邓小平理论与上海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邓小平方法论导论》
    《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格言
    《邓小平传》
    《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
    《邓小平决策理论与实践研究》
    《邓小平的思维艺术》
    《邓小平理论专题读本》
    《邓小平之歌——抒情长诗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