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的独立价值与品格

  第三,要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现代观念的全面介入和作家对文体意识的自觉醒悟,文学创作在审美上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各种现代哲学思潮的渗透,更加深了在审美表达上的丰厚性和复杂性。许多文学作品往往集纳了十分庞杂而丰富的审美信息,需要相当全面的现代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对它进行阐释,这势必给评论家造成一种艺术判断的困难。客观地说,真正科学的评论不只是需要评论者与作家保持着相同的文学艺术高度,还要求评论者站在比作家更高的艺术层面上,才能以俯视的姿态作出更为宏阔而精准的评论。因此评论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文艺理论基础和艺术鉴赏力,对当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进行密切关注和深入探讨,客观分析并揭示出文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向。
  第四,要秉持独立的学术品格。面对消费时代的众声喧哗,很多评论者在提倡宽容、多元的同时认同迁就过多,无法发出独立的声音。真正的评论家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评论一部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上,而决不应该只看作品的作者是谁、名气有多大以及同自己私交如何等等,更不应该丧失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在作家身后亦步亦趋、献媚逢迎、喝彩叫好。这一时弊的内质是,评论渐失科学理性的支撑,导致批评言语陷落和批评心态失位,失却了必要的批评直觉,对一些文学创作上的倾向性问题失去了敏感和警觉,不能及时地发现和有效地予以评论,以致于开展评论时,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犀利地进行分析,并提出独创性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一篇好的文学评论实际上也正是评论家本人的人格高下和学术知识水平高低的体现,反之,不负责任一味讨好的文学评论只会降低评论者本人的人格和在读者中的形象。
  第五,要竭力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在当前批评的心灵尺度变得越来越模糊,批评的声音语调变得越来越柔媚,批评的话语方式变得越来越温情的情势下,我们很少看到率真的批评勇气和高超的批评智慧。真正的文学评论应该以平静的心理、苛求的姿态去观照评论对象,力所能及地在话语表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思考。一切评论话语,都是为了与评论对象建立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关系,并在这种交流过程中发现和确认自我的阐释能力、判断能力和精神内在的审度能力。评论家更多的是与评论对象之间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借此阐释自己内心的精神图像和对美的发现,这是一种理想的评论路径。
  第六,要提升评论家的专业素养。评论家应该对社会发展规律、文化的变迁、文明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应该不断地积累历史文化知识,通过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揭示现实生活中文化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应该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完善专业素养和审美情调,阐释文本内在品质和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并展示自己所恪守的艺术立场和价值标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组合,在审美创造中把表象联接于知性或理性的心灵能力。没有想象力,认知和审美都不可能发生,想象力的匮乏与缺失,直接暴露出对艺术探索的潜在抗拒以及原创能力的孱弱。想象的目的在于让人感觉到生活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不应该是什么。评论家的责任在于肯定这种精神力量,在于把这样的力量还给社会。
  第七、要体现多样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20世纪在西方世界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各种各样的文学批评流派粉墨登场,涌现出很多新鲜而深刻的思想理念,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先天的缺陷和偏颇。我国从“五四”以来,大量引进和借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观点和术语。这是启发我们自身的现代性创造的需要,但是这种多样性的创造,必须是一种有主体性的多样性,必须把多样性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外来思潮可以作为自身的参照物和借鉴的对象,但是它不能代替本土文学评论的创造性本身。
  上述分析、厘清和总结的目的,无非是要接受经验教训,真正弄清文学评论本质和规律。就文学评论自身而言,当前至为关键的就是要发现和肯定独立的价值和卓尔不群的品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甚至要为捍卫自己的理论见解进行不懈奋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建构当代人心灵世界时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其精神向度提供了哪些新鲜的东西。不从先验的标准出发,而以个体独特的体验和判断为起点,力求评论话语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把文学评论作为终身自我价值的实现,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始终坚守于评论阵地,对人类精神和学术思想进行自由表达。作为一名评论家,只有真正拥有了高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眼光、丰富的才识、求实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理性的态度、警醒的思想、非凡的勇气、个性化的想象这些品格,在审视文学作品、考察文学现象、传达审美经验等方面才能卓尔不群,其笔下的文学评论才能真正显示出批评的“在场”与不可缺少的角色作用。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