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过去这些年有限的观影体验中,扎堆赶场看热映“大片”的经历不少,看“难懂”影片聊以“自虐”的日子常有,看热映“难懂”大片的经历却极为有限。主要原因,是这类影片非常稀少。
知难而上的异类?
在市场法则下,想要把“大片”拍得“难懂”,导演除了功力之外,还需要大无畏的勇气——大片一旦“难懂”,票房就难以保证了。所以,《真实的谎言》不难懂,《泰坦尼克》不难懂,《阿凡达》也不难懂。
相比之下,那些知难而上、还取得不俗战绩的异类,就显得很难能可贵,比如《黑客帝国》。当然,那是沃卓斯基俩人还是兄弟时的作品,如今随着哥哥易“性”,二人正式宣告进入“姐弟时代”,而他们参与的《云图》,似乎又是一部打算挑战上述法则的异类。
有关《云图》的“难懂”,上海某高校论坛上一篇生动的帖子可以为证:
和朋友一起看的,知道是大片,而且时长将近3小时,心里默认这会是个美好的下午。看了5分钟,朋友觉得不明所以,我对朋友嗤之以鼻。看了15分钟,朋友开始觉得没劲,不知道讲什么,我安慰朋友,说大片啊,15分钟才是序幕,精彩在后面。看了30分钟,朋友放弃了,我继续。看了60分钟,我对剧情还是摸不着头脑……终于决定放弃。晚上,朋友回去了,我又继续,看到120分钟的地方,还是不知道电影想在什么地方吸引我……
第二天下午,我想史诗片一定要看完!又花了一个多小时,总算看完了,好像知道了一点点意思,但这个时候我真心不觉得这部作为“大片”的电影,好看在什么地方了。之后上豆瓣看了看,评价果然褒贬不一。我现在觉得,既然看完了都还没体会到它的意境,总得把原著找来看看吧,在学校图书馆查到是大卫·米切尔写的,下周就去借吧。
帖子中提到借用《云图》原著来理解影片,这倒是一些有探究精神的影迷喜欢采用的“攻略”。但这种方法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就我本人的体会,《云图》是“难懂”,但尚未达到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或大卫·林奇的《妖夜荒踪》、《穆赫兰道》之类影片的难度——正如影片开头的建议,“只要稍稍保持一会儿耐心”,其实还是可以理出头绪的。
成为伟大影片的雄心壮志
《云图》在大约两小时四十分的时长里,一共讲述了六个故事。这六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但一经导演运用跳跃、穿插、闪回等各类剪辑手法重新组合,再加上几位大牌在影片中一人分饰多角,构成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多故事文本。事实上,仅凭“六个故事”,《云图》就堪称“史无前例”。在过去的多故事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那种“三段式”文本。比如《21克》、《通天塔》,三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在同一时空下平行展开,最后都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交汇。还有《时时刻刻》,三个故事尽管在时空上相隔久远,但却有着切实的内在联系。
从讲述故事的方式来看,《云图》与《时时刻刻》颇为类似,六个故事在时空上彼此独立,但其中若干精心设计的细节却暗示这些故事是存在联系的:浪荡天才阅读的只剩一半的小说,正是英国绅士当年的历险日记;被害老人遗留下的旧情书,记录了他年轻时同性爱人创作《云图六重奏》的经过;复制人星美从旧影片《蒂莫西历险记》的片段中获得了极大的反叛勇气;人类衰落后星美被当做女神供奉,等等。
通过这些细节对影片的串联,有人读出因果,有人看出轮回,有人认为是“穿越”。就我的看法,这其实还算一个比较乐观的故事:人类因其贪婪本性在自我作“恶”中毁灭,最后在一丝“善”的希望指引下,到另一颗星球上获得了重生。
当然,对《云图》这样的影片,不要指望只存在一种解读版本,让观众充分享受“解读的不确定性”,应该也正是导演们旨趣之所在。而在诸多不确定中,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影片六个故事正好对应剧中的《云图六重奏》。片中那位创造力早已枯竭但鉴赏力依然超群的作曲家,将六重奏称为“史上最伟大交响乐”,在我看来,这除了表达导演想用六个片段勾勒出人类兴衰重生的整副图景之外,或许还暗藏他们觊觎“史上最伟大影片”的雄心壮志吧。
叫不叫好,都成经典?
尽管《云图》被许多影迷寄予厚望,上映后却引来诸多恶评,《时代》杂志甚至封它“2012年度十大烂片之首”。
对这类评论,不知是巧合,还是《云图》的导演们早有预想,影片中一段剧情与现实的暗合倒颇为几分自嘲意味:在2012年那个故事开头,恼怒的作者把自己新书销量的惨淡,归咎于批评者的毒舌,更不堪忍受当面嘲讽之辱,狂怒之下把对方从高楼上直接扔下摔得粉碎。未曾料想,此事轰动之余,小说销量也一路狂飙。
《云图》公映至今票房并不理想,如果允许,估计几位导演也恨不得把那些毒舌影评人摔得粉碎呢。其实,他们大可对这类恶评坦然接受,因为类似的遭遇那些伟大的电影前辈们早就经历过了。
|